與死神賽跑,88小時救援 為了被困313米地下的礦工兄弟
連日來,川煤集團芙蓉公司杉木樹煤礦“12·14”透水事故13名被困礦工的安危牽動人心。
12月18日,隨著煤礦內響起的陣陣掌聲,所有的牽掛、煎熬都化作了激動與喜悅——
2時55分,確認13名礦工都活著的信息,指揮部辦公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5時55分,第一名被困礦工成功升井,被送進救護車,井口響起熱烈的掌聲;7時56分,被困人員全部升井,現場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掌聲為生命的堅毅而響,為救援人員的艱辛而響,也為科學救援的高效而響。面對這樣一場突發的透水事故,如何能在88個小時內克服重重困難,成功救出13名被困313米地下的礦工?事故救援結束后,記者采訪了多名參與救援的工作人員。
急與穩
焦急情緒下,救援忙而不亂
“聽到井下傳來信息,確認13人都活著,當時大家都長長地舒了口氣,很多人眼淚花兒都包起了。”18日中午,滿臉疲憊的省應急管理廳應急指揮中心指揮長侯建明說這句話時,難掩激動。按他的話來說,在確認被困人員生還之前,他的心“一直都懸在嗓子眼上”,救援工作決定著被困礦工的生命,救援人員內心的焦急可想而知。
即使在這樣焦急的情緒下,救援工作還是忙而不亂,有序推進。
搜救信息火速匯總。14日下午,事故發生后,省應急管理廳指揮中心第一時間進行了調度,根據前方需求,緊急調配物資與人力。煤礦通過核實下井人員名單、礦燈收發簽字名單、人員失聯前定位卡信息等,多渠道核實失聯人員人數及其所處的大概位置。
救援物資緊急調動。四川煤礦搶險排水站工程師王雄介紹,接到信息后,排水站常備戰斗小隊組織幾臺中型水泵裝車出發;在詳細搜集了井下高度、電源設備、絞車運輸能力等信息,研判出井下可以使用每小時排水550立方米的大型水泵后,又緊急將大型水泵裝車運抵現場,并從重慶調運了兩臺大型水泵。
救援力量迅速集結。離煤礦最近的芙蓉煤礦救護隊第一時間組織30人分成4個組下井救援。事故發生后幾個小時內,省應急管理廳就調度11支救援隊伍、192人投入救援。
排水、通風、清淤、搜救……在現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救援工作分頭開展,緊張而有序。
難與快
井下環境復雜,加快排水“與死神賽跑”
杉木樹煤礦井下環境復雜,透水事故更是增加了井下地質和水文條件的復雜性,加上損壞嚴重的供電、排水、通風等系統,被淹沒的巷道,救援難度可想而知。
“可以說,每推進一步,都會有新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最終,救援隊伍突破重重困難,按照既定的進度完成救援。”侯建明說。
救援的一大困難就是排水。經研判,被困礦工處于相對安全的區域,有氧氣、水和空間,生還的可能性很大。但令人揪心的是,水位還在不斷上漲,在此情況下,為救援創造條件,排水工作必須“與死神賽跑”。
“根據排水方案,排水工作組迅速找到3個關鍵點位,并配置了中大型水泵。”參與救援的廣能集團礦山救護大隊搶險排水隊隊長曹陽說,這3個點位一個是為了降低礦井的整體水位,一個是為了疏通救援隊伍進入的通道,還有一個是為了排出被困人員所處位置下方的積水。針對被困人員下方的積水較渾濁的情況,救援隊伍果斷采用泥沙泵,節約了近5個小時的救援時間。
救援的高效推進,也源于多層級、多部門的有效聯動,更源于救援人員的艱辛付出。
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成立了以副省長為組長的事故現場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和以宜賓市政府、川煤集團主要領導任指揮長的現場指揮部,下設9個工作小組。指揮部里,大家兩三天連軸轉;礦井內,一線救援人員24小時不間斷。
“為迅速讓大型水泵投入使用,我們當時在井下連續工作了30個小時,直到水泵成功出水,才放心回到地面。”王雄回憶道。
備與用
備齊重要救援物資,充分做好預案
“救援中,我們秉持一個理念——做最壞的打算,用最積極的手段,爭取最好的結果。”侯建明說,因此,雖然救援緊迫,也還是會做一些看起來很麻煩但十分必要的準備。
在現場,記者了解到,重要的救援物資,救援現場都要用一備一,甚至用一備二。比如運輸十分困難的大型水泵,也是兩臺一起下井,用一備一。侯建明解釋說,不怕備而不用,就怕用而無備。
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確定有14名失聯人員后,按照失聯人員每人一個醫療救護單元一對一服務,一輛救護車,一組醫護人員,一個ICU救治單元的方案,來自宜賓市、珙縣的14輛救護車,60多名醫護人員迅速趕到現場。
12月16日,新確定一名失聯人員遇難后,救護車并未減少,仍從1至14進行編號,原地待命。“我們優化了救援方案。在接獲救礦工的時候,由2號車的醫護人員協助1號車,以此類推,這樣一來,就加強了人員配備。”現場負責醫療調度的工作人員說。
“井下生命通道,我們考慮了2條,還考慮了井下打鉆、地面打鉆等備用救援方案,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侯建明說。
特寫
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幾小時
13次鋼管敲擊聲
1張漂來的小字條
1位泅水過來的礦工
……
12月17日23時許,川煤集團杉木樹煤礦井下300米深處,13名失聯的礦工依然沒有確切消息。
上百名救援隊員不敢松懈,一邊排水,一邊敲擊剛露出水面的井下金屬管架。按過往經驗,但凡覺得可能有人被困的點位,搜救人員就會連續敲擊井下管架,確定被困人員具體位置。搜救隊員、國家礦山應急救援芙蓉隊常務副大隊長茍忠這樣解釋:“井下管架相互之間傳遞的聲波,是整個救援過程中的救命聲波!”
巷道內水位在加速下降,按照安排,救援隊暫停排水,開始加大瓦斯排放力度。巷道里轟鳴的潛水泵聲停了,噪音小了很多。沒過多久,救援隊員突然聽到另一頭傳來的金屬管架敲擊聲,聲音很急。
“有人活著!”救援隊員一邊敲擊,一邊對著鋼管喊話,“還有幾個人?”鋼管那頭,清晰地回應了一連串的敲擊聲,正好13聲!
被困的13人都還活著,而且位置比較近!
消息通過應急電話傳到地面,指揮部瞬間一片歡騰。這是事故發生后,大家首次獲知被困礦工的確切消息。
18日凌晨快3點的時候,排水位已經降到能夠看到巷道頂部縫隙,一根PVC塑料管順著斜坡沿著水流漂了過來,上面綁著一個塑料袋,袋子里面有一張紙條,手寫的“沒有上水”等字樣清晰可見。
字條讓救援隊員信心大振,加快速度排水。不久,就看到對面坑道里,一位礦工側身泅水過來了。礦工很虛弱,也很激動,半天才說出第一句話:“還有12人。”
因擔心其他被困人員紛紛泅水過來,造成二次傷害,救援隊員急忙喊話讓他們“不要移動”,請他們“保持體能”。待水位下降到安全位置,并排除瓦斯等有害氣體后,救援隊員帶著船型擔架前往救援。“他們意識清楚,全部能夠說出自己的名字。”很快,12個人被依次抬放到船型擔架上,被救援人員牽引到安全區域,準備升井。
事后得知,手寫“求救信”的礦工叫劉貴華,是這批被困礦工班組的副班長。
“經驗豐富、體能好、有智慧。”茍忠說,下井時,一般是副班長隨身攜帶本子和筆,便于記錄工程進度等信息。
“被困88個小時后,13人一次性獲救,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因素。”救援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分析說,首先,被困者井下經驗豐富,領頭的礦工不但懂得寫紙條、讓其順著水流傳遞出來,還在13人被困期間,組織大家輪流打開安全帽上的礦燈,讓洞內有光源,讓大家在漫長的等待中保持了信心。
其次,礦工們熟悉井道地形,災難來臨時選擇了生存幾率最大的逃生方向,尤其是逃到地勢比較高的獨巷,這里有相對充足的空氣,又不是瓦斯濃度較高的地方,預留了相對安全的生存空間。
第三,巷道深處濕、熱,溫度維持在24攝氏度左右,頂部有滲水能應急解渴,為大家保存體力創造了條件。
不拋棄,不放棄
再次創造生命奇跡
□本報評論員王付永
12月18日7:56,這一刻見證了生命奇跡。在被困80多個小時后,杉木樹煤礦透水事故13名被困人員被確認生還,并全部升井救出。
被困在黑漆漆的深井的80多個小時,礦工兄弟們頑強地堅持下來。支撐他們的,有對家人的責任、親人的牽掛以及對生命的眷戀。這其中,還有更重要的支撐力量,就是他們相信“黨和政府一定會來救我們”。透水事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第一時間作出部署,省委書記彭清華要求組織專業力量科學施策,抓緊時間全力搜救被困失聯人員,省長尹力連夜趕赴一線指揮救援工作,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國家煤監局局長黃玉治親臨現場指導救援。相關部門和當地政府積極組織救援力量展開施救工作。連日來,各種救援力量跨層級、跨部門、跨地域協調聯動,凝成合力,沒有辜負被困礦工的“相信”。
面對突然而來的事故,“不拋棄,不放棄”這句凝聚著信心和承諾的誓言,一次次創造了生命的奇跡。群眾安全無小事,人民生命大于天,既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遇險被困人員頑強堅守的信心之源。信心比黃金更珍貴。“我在這里等著你,相信你一定能來”“我們正在去與你會合,相信你一定能堅持住”,救援人員不拋棄不放棄,眾志成城;被困人員不拋棄不放棄,挑戰生命極限。信心給彼此力量,合力讓一個個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奇跡。
信心是照亮生命的明燈。為全力以赴的救援點贊,為堅強的生命點贊,祝13名獲救礦工早日康復!
□本版采寫 曹洋 陳向前 本報記者 任鴻 顏婧 阮長安 李立洲 本版攝影 本報記者 楊樹 本報制圖 朱濉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