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基層中醫藥工作紀略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優秀代表,她是世界醫學體系中最具特色和優勢的傳統醫學,是中國醫療衛生體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近年來,璧山中醫藥隊伍不斷壯大,中醫機構日趨完善,中醫管理達到了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全區形成了以區中醫院為龍頭、鎮街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有機結合、層層有醫有藥的基層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同時,中醫藥特色服務入家庭、中醫藥科普宣傳進社區、擴大中醫藥項目報銷范圍等各項中醫藥惠民服務得到落實。
“醫生,這三伏貼要怎么用呢?”“三伏期間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這時進行貼敷治療,最易恢復和扶助人體的陽氣,加強防衛功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近日,在璧城街道虹橋廣場上,一堂生動的“中醫課堂”引來不少過往群眾駐足。
“它講究很多,可不能亂貼,一定要找準。我現在就為大家示范一下。”區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楊大榮手中拿著手掌大小方塊狀的三伏貼,向群眾介紹道。
這時,一名女子自告奮勇地從人群中探出頭來,拍拍胸脯說:“醫生,讓我來試試。”
楊大榮微笑著一邊在女子身上示范一邊介紹道:“敷貼期間要注意避免寒冷刺激。貼敷當天盡量不要游泳、直吹空調、喝冷飲……”
連日來,我區通過中醫專家健康義診、健康、健康咨詢、中醫中藥互動體驗、文化巡展,進社區、進校園等多種形式,宣傳推廣《中醫藥法》,讓大眾更多地了解、感受、體驗中醫中藥的魅力,老百姓對于體驗中醫藥服務的熱情與日俱增。
其次,我區在將中醫藥保健和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納入了家庭醫生服務目錄,為簽約居民提供中醫藥健康咨詢和健康管理等服務的同時,擴大了中醫藥項目報銷范圍,將針灸、推拿等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和中醫藥適宜技術、中藥飲片等中醫藥服務項目納入了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報銷范圍,執行了保留中藥飲片差價政策,提高中醫藥服務項目補償比例,鼓勵臨床醫生運用中醫藥治療疾病,更好地發揮了中醫藥的優勢和作用,減輕了群眾的醫療負擔。
“以前看中醫還得坐車去璧山城,現在口就能讓中醫專家看病,太方便了。”在來鳳街道衛生院二樓的中醫館內,家住來鳳街道解放東的廖興貴向記者說道。
今年47歲的廖興貴患有胸椎病,是該衛生院中醫館的常客了。“這里好,設施設備齊全,醫生又負責,挺不錯。”廖興貴長期需要推拿、針灸等治療,談及在這里的就醫體驗,他連連夸贊。
記者看到,該中醫館設有診療室、理療室、康復室、中藥室等,在康復室內,七八個患者躺在干凈整潔的床位上正做著中醫理療,或針灸、或拔罐、或牽引……
“區里很重視基層中醫發展,現在我們的醫療好多了。”該院院長剛向記者介紹道,以前全院中醫室僅20平方米左右,床位只有2個,看病理療都在一起,根本無法滿足當地群眾需求。后來衛生院進行了改建,設置了專門的中醫館,面積擴大到了100平方米,功能劃分齊全,還添置了中醫熏蒸床、電子脈沖敷貼儀、超短波電療機等設備。
據了解,近年來,我區區級綜合醫院、區級專科醫院和全區鎮街衛生院全面設置了中醫科、中藥房,配備中醫診療設備,建成了中醫臨床科室集中設置、多種中醫藥方法和手段綜合使用、中醫藥文化氛圍濃郁并相對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
同時,中醫藥技術力量得到不斷充實,人員結構不斷優化。100%鎮街衛生院中醫類別醫師占本機構醫師總數的比例達到25%以上,每個鄉鎮衛生院至少有1名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醫師。75%以上的村衛生室至少配備了1名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鄉村醫生或能中會西的鄉村醫生或鄉村全科助理醫師,讓老百姓在口就能樂享中醫藥服務。
“注意清淡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記得按時復診。”區中醫院腫瘤科門診室,醫生劉顯章為67歲患者周秦華看完病后道。
周秦華家住重慶九龍坡區走馬鎮,一年前被確診患有早期肺癌。為何大老遠來到區中醫院就醫,周秦華說是看準了區中醫院腫瘤科“國家中醫特色專科”的這塊國字號牌子。
近年來,區中醫院積極打造品牌科室,不斷創新、提高技術水平。近3年來累計實施醫新技術、新項目達46項。其中,有2項被納入市衛生計生委中醫藥科研項目,有11項被納入區科委科研項目。
同時,每月定期組織全院業務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和學術,近3年來發表中醫藥相關論文28篇。常年聘請大坪醫院、西南醫院、新橋醫院、重醫附一院等醫院專家、教授指導教學。
酬勤。在各方努力下,區中醫院腫瘤科被評為國家中醫特色專科,針灸科為中醫重點專科,腎病科和針灸科是我區確定的重點專科,腎病專科及皮膚科等享譽區內外。
在自身升級的同時,區中醫院還發揮資源優勢,帶動下級醫療機構共同發展。區中醫院設置了基層指導科,由專人負責。每月都會組織人員通過函授、網授等形式開展“以會代訓”培訓。舉辦中醫專題學術研討會、中醫藥知識技能比賽等活動,讓全區基層醫生積極參與其中,交流學術、融合發展。同時,區中醫院挑選出4名中醫和醫藥組成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團隊,分批為全區各鎮街衛生院、村社衛生室中醫相關醫務人員共400余人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如今,鎮街衛生院能夠按照中醫藥技術操作規范開展6類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7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按照中醫藥技術操作規范開展4類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
全區現已形成了以區中醫院為龍頭、鎮街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有機結合、層層有醫有藥的基層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下一步,將進一步加速龍頭單位的建設,規范鎮街醫療機構中醫科室建設,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減輕醫療負擔。繼續實施“科教興醫”戰略,加速中醫藥人才培養,造就中醫優勢突出、醫療技術先進、臨床效果顯著、服務設施完善、管理水平較高的中醫醫療體系。”區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