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資質養生館生長“偽養生”成社會公害
隨著中國人均健康支出增加,大健康產業迸發出巨大活力。與此同時,養生會所隨意“行醫”、養生滿天飛、中藥飲片隨意制售等亂象頻仍。不少沒有中醫執業資質的美容院、SPA或者足療店,為了牟取利益,為患者號脈診療,讓消費者傷財又傷身。值得注意的是,經銷養生保健品特別是假冒偽劣產品的利潤十分驚人,“養生”已經變成“養生意”,吸引商家趨之若鶩,“偽養生”廠家商家也隨之大發。
廣東省深圳市的羅女士在國家放開二胎政策后,想再生一個孩子卻遲遲沒有懷孕,經小區門口的養生館“診斷”,她患有“嚴重的宮寒”,“醫師”她進行艾灸治療。于是羅女士在養生館“醫師”的操作下,每周三次雷打不動地艾灸了半年。最近她發現渾身乏力多汗,遂去正規中醫科就醫。醫生號脈后大吃一驚,原來是過度艾灸,熱迫汗出,導致火熱耗氣,影響了健康。
家住深圳市寶安區的另一位女士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該女士被一家名為 “鴻睿養生”的廣告吸引,該廣告“每天用咖啡灌腸,就可以治療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尿毒癥等在內的52種疾病”。辦卡充值后,“醫師”用“咖啡和洋甘菊茶”為她做了3個月的“養生灌腸”,最多的一天做了4次。其因身體不適后就診,發現身體檢查指標多項異常。寶安區衛生監督所執法人員現場調查發現,該養生館竟是無醫師資格證、無《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無衛生基本保障的“三無”小店。
還不止如此。微信團隊定期發布的“粉碎機”報告顯示,與死亡焦慮相關的養生轉發率很高,成為重災區。微信上時常可以看到類似“中醫秘方根治白發”“幾元錢治好你的腎虛”等類型的帖子,如果受到而“診斷”、錯誤用藥,反而損害健康。一名26歲的安徽碩士,為了換個形象,找個好工作,下定決心治療脫發,四個多月內服下5.9斤何首烏,結果在體檢時被查出藥物性肝功能異常,之后肝臟迅速衰竭,搶救無效失去了寶貴生命。
同時,邊的中醫藥方也開設了很多藥方。筆者走入深圳一家“養生小鋪”,銷售人員聽說想治療氣虛,便拿出一包設計精致的“古方精制四物湯”,熟地黃、白芍、當歸及川芎等四味中藥分別裝在小袋中塑封,目測藥量為1∶1∶1∶1配比;筆者說還想治療脾虛,這位銷售人員熟練地拿出含有四味中草藥的“四君子湯”。此外,在貨架上還擺放著主治“三高”、肝病、婦科問題等多種病癥的打包中藥材。
深圳市老中醫協會主任趙黎紅說,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有嚴格的適應證,健康的人如果長期把中藥飲片當保健飲料用,會導致人體失衡、危及健康。藥不對癥,盲目養生,容易傷財更傷身。
專家指出,中國正處于保健需求、供給未同步規范的轉型錯位期。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攀升,人均衛生預算提高,健康保健市場呈現階梯式發展。統計顯示,人均P達1000美元時,主要保健品需求為補鈣;達5000~6000美元時,醫療衛生成為消費增長點;而人均P達7000美元時,著眼于提升生活質量的養生市場得到迅速發展。目前我國人均P已超過8000美元(2015年約合8225美元),當今由利益催生出的紛繁養生亂象,正是社會轉型期供需失衡背景下獨有的社會病。其中,利益驅動、標準缺失、監管錯位成為亂象主要根源。
國中醫藥辦法監發〔2014〕9號文件,非醫療機構及其人員不得使用中藥灌洗腸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侵入性或者高性的技術方法。然而仍有不少沒有中醫執業資質的美容院、養生館、SPA或者足療店,經營者為了利益鋌而走險,在灰色利益驅動下夸大宣傳。一些銷售保健品的“資深人士”介紹,經銷養生保健品特別是假冒偽劣產品利潤十分驚人。“養生變養生意”,暴利資本瘋狂追逐,吸引商家趨之若鶩。
而當前養生行業普遍存在標準缺失的情況。據了解,由于缺乏統一的工藝規范和定量的質量標準,部分中藥銷售企業藥材采購“唯便宜是取”,影響中醫藥的療效,讓不少老中醫發出了“方對藥不靈”的感嘆。“銀耳用硫黃熏,喝到的不是銀耳湯,而是硫黃湯。”趙黎紅說。
據深圳市食藥監局執法人員介紹,不少中藥飲片的監管處于空白狀態,根源在于監管法律依據追不上社會發展。以中藥飲片農藥殘留為例,《藥品管理法》對于農殘的仍然參照1997年5月8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國農藥管理條例》。此外,各省市的標準不統一,也成為執法部門頭痛的問題。
另一方面,監管錯位也帶來極大的尷尬。健康養生領域一直是滋生“山寨”的重災區。自稱衛計委下屬的冒牌協會“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公然售賣“全國十大百姓滿意放心醫院”“全國優秀院長”牌;而諸如“中華醫學研究會”“中國醫院管理研究會”的“李鬼協會”也曾借著衛計委的名頭,非法發布排行榜,收取中小醫院費用。
由于普遍醫學專業素養不足,而且又不信任醫生,由網絡或者邊養生會館等咨詢并且做出的診治容易誤判以及貽誤病情,給臨床上帶來困擾。
首先,沒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養生秘方。專家指出,就連每械地喝八杯水都可能導致水濕困脾,更不用說中藥具有偏性了,拔罐、針刺、艾灸等治療方式也都有適應證,只有科學的養生觀念,適度的日常保健,才能幫助人們化病痛于無形。如果一種藥物自己吃了感覺好,就馬上推薦給親友,容易好心辦壞事。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學博士趙學軍透露了一條甄別養生的“黃金”:凡是沒有使用條件、不考慮個體差異、沒有限量和使用范圍的養生妙招,都要打個問號。
日常生活的養生保健第二個要點就是要注意適可而止,運動也是如此。近年,參加馬拉松比賽被各大運動品牌塑造為健康時尚生活方式風向標,引領消費熱潮。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全馬、半馬還是10公里賽,都曾被報道發生過猝死事件。趙黎紅提醒說,日常生活運動量選擇需要結合個人健康情況。看著工作疲憊的白領在健身房揮汗如雨,老人們為了鍛煉而爬山越嶺,真是捏了一把汗。大運動量鍛煉適合過于肥胖、體濕較重的人群。體質陰虛內熱或者老年人不宜過分鍛煉,否則會導致體內微量元素隨體液過量流失。超過身體負荷的過度養生更是不可取。
第三,樹立“治未病”的健康觀念。國家衛計委提出,到2017年,提供健康評估、家庭病床、中醫藥治未病等服務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將達到30%以上,其中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將達到60%以上。
裁判長著“電子眼”,足球有顆“智慧芯”……世界杯看的不只是足球,還有科技的變化。
進入6月,漫天飛的促銷紅包、預售、定金、滿減信息,預示著“618”年中大促即將來臨。
- 標簽:開養生館需要醫師證嗎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