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產業興起 管理混亂問題如何解決
中醫有現代醫學尚不具備的獨特養生理論和養生方法。在強大的市場需求下,中醫養生產業迅速興起,一些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運營管理混亂的問題也隨之突顯,如技術規范不到位,從業人員素質低,衛生條件差,夸大療效等。
究其根源,首先是制度尚不完善,醫療行為與保健行為界限模糊。衛生部門相關文件中明確: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在疾病診斷基礎上,按照中醫理論和診療規范等實施的中醫推拿、刮痧、拔罐等項目被認定為醫療行為,必須在醫療機構內進行,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但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開展的按摩、刮痧、拔罐,甚至針灸等疑似涉醫行為,究竟是否構成醫療行為,很難區分。如果這些保健場所沒有使用醫療專門術語,也沒有宣傳治療作用,那就應該是社會服務機構。醫院等醫療機構內出現問題,可以針對情況進行處罰,但非醫療機構設相關項目,因其不屬于醫療機構,所以不在衛生部門管轄范圍之內。而目前并尚無相關法律法規界定醫療與保健行為,所以,中醫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對其進行相應監管無依據可循。
其次,監管主體不夠明確。社會養生機構在經營過程中需要受衛生部門、工商部門、質量監督部門等多個部門的共同管理。其中,衛生部門按照有關法規對從業人員的健康、美容院衛生條件與設施等方面進行監管,就中醫養生項目而言,衛生部門只負責拔火罐等工具的消毒情況而核發衛生許可證;工商行政部門只是針對是否經營進行監管,負責核發工商營業執照,并就經營范圍進行監督,;質檢部門和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則負責對美容院的產品進行監督。因為尚無標準和制度來認定誰可以做保健服務,什么樣的機構可以經營哪些項目,這些部門在監管中難以實現無縫鏈接,終給無證“中醫保健”以可乘之機。
要解決目前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的不規范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完善制度建設,應該對養生保健行為作出更為清晰的界定,明確其與醫療行為的區別,建立可操作性強的標準體系,確定其實施養生保健服務的范圍,使監管活動有法可依。如以市中醫養生試點示范區東城區為例,該區曾出臺《東城區中醫藥養生機構行業標準(試行)》,針對本市目前中醫養生服務的需求,共對中醫藥健康資訊類、推拿按摩類、熏洗類、艾灸類、貼敷類、拔罐類、刮痧類等7類中醫服務進行了規范。與國家《標準》相比,這一標準更加細化,以“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白大褂”就可營業的中醫藥健康咨詢類為例,此次明確要求,提供此類服務的機構需設咨詢桌、椅、健康宣傳品、中醫藥健康處方、健康展示欄等。同時,推拿按摩類須有按摩床、按摩巾等,熏洗類須設熏蒸床、熏蒸器、泡洗器、熱敷袋及相適應的中藥配方,還必須有通風設備。不同級別提供的服務項目也不同,一級機構必須能夠提供兩種及以上服務項目,二級機構必須能夠提供三種及以上服務項目,機構必須能夠提供四種及以上服務項目。這樣既為養生保健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行為規范,又使監管活動具有明確的依據,地方可借鑒學習,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加強規范管理。
其次,完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審批程序。目前開辦一家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無論主營是按摩、美容還是其他,只需要工商部門的審批,屬于“服務類”領域,并不存在衛生系統的前置審批。但在實際經營中,這些服務機構的業務范圍經常隨意擴大。因此,應當嚴格養身機構審批程序,明確養生活動的服務范圍。如濟寧市衛生計生委出臺《關于規范中醫醫療機構設置審批管理若干問題的》,對開展醫療性中醫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和中醫美容等活動的機構,需經縣級以上衛生或中醫藥行政部門批準,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后,再辦理其他審批手續。另外,不同級別的養生機構應設置不同的審批程序。嚴格的審批程序會引導中醫養身行業朝著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
再次,完善中醫養生從業人員的準入標準。目前中醫養生從業人員存在一定魚龍混雜問題,給中醫養生產業健康發展帶來極大安全隱患。對從業人員的資質作出更明確、系統的,相關部門應確定統一、嚴格的專業養生技師資格及中醫養生從業人員的資質認定,并將中醫養生從業人員與執業醫師、按摩師、美容師等進行區分。比如,《東城區中醫藥養生機構行業管理辦法(試行)》,從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工作人員除應具備國家勞動部門頒發認可的培訓考核證書外,還需同時具備東城區預防醫學會或學會認可的中醫藥專業機構培訓證明。未能取得技術資格的人員,如符合專業院校畢業的初級職稱人員,且從事該項目3年以上的,經過預防醫學會或學會認可的醫療機構專業培訓考核,取得相應資質后可以按應技術等級從事本行業服務,但該證書不等同于國家職稱證書,不能作為行醫或非本區域、本行業的證明。該對全國養生從業人員準入制度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醫養生保健協會應強化行業監管,為普通提供專業指導與信息咨詢。在支持的一些科研項目中,應設立一定比例的科育內容,引導科研一線人員積極給老百姓開辦科普知識,將他們的科研及時傳遞到當中。大眾和出版界也應擔負起社會責任,科學普及中醫知識,提升健康素養,同時及時養生機構中存在的問題,對養生機構進行監督。
作為普通,首先應該科學認識中醫養生保健的作用,不、不,要提高眼力、、選擇正規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其次,要有法律意識,如可注意查看中醫養生機構的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要求查看從業人員的職業技師證書等相關證件。再次,應有意識,在侵權事件發生后積極尋找解決途徑,通過投訴舉報、協商調解和訴訟仲裁等方式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