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州區唱響中醫藥發展“三部曲”
人民網成都9月12日電 “以前看個中醫要到城里,往返百多公里,而且還要排長隊。現在鄉上有中醫館、村上有中醫角,即使有點小毛病,到村衛生室刮刮痧、揉揉背就好了,既方便、又省錢”。見到記者,家住巴中市巴州區鳳溪鎮清泉村三社村民王中元興奮地介紹道。
巴州區大力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既是貫徹黨的十九大,對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又很好地唱響了中醫藥發展“三部曲”的美麗合聲。
近年來,巴州區把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納入“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健康扶貧的重要選項。區委、區制訂了《農村中醫藥陣地建設標準》《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區實施方案》。2017年區財政已投入專項資金2500萬元,為全區23個鄉鎮衛生院和6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標準化“中醫館”,為382個行政村衛生室建立了“中醫角”,并通過公招、規培、師承等多種途徑,配齊了區、鄉、村中醫藥技術人員。對鄉村中醫診斷室、治未病科、針灸室、艾灸室、熏蒸室、牽引室、中藥房、中藥庫房、中藥煎藥室等陣地建設,實行場館統一規劃、科室統一設計、設備統一采購、形象統一規范,讓群眾在就診過程中充分體驗中醫藥傳統魅力。
巴州區將2018年定為農村群眾“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年”。區把中醫藥知識普及納入全區文化惠民工程統籌推進,一并落實。區衛生計生局制訂了《中醫中藥村村講活動實施方案》,為每個鄉鎮衛生院制作了宣講課件、培訓了宣資。區健康教育中心組織專家團隊深入每個片區開展示范宣講,指導鄉村宣講老師用身邊案例和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語言故事,中醫中藥養生保健與衣食住行的科普知識。利用網站、微信和遠程醫療等載體開辦中醫中藥咨詢欄目,邀請名老中醫線上線下解答中醫“治末病”和日常養生保健技能。區衛計局還組織健康專家編印《中醫中藥養生保健》《老年病中醫保健》《高血壓病中醫保健》《糖尿病中醫保健》《婦女病中醫保健》等系列讀本5萬本,制作中醫理療、中藥煎煮和服用等基本知識宣傳折頁6萬套,免費發送千家萬戶,在全社會營中醫、信中醫、用中藥的文化氛圍。
為發揮區域優勢,巴州區把中藥材種植作為農村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項目之一,區成立了巴藥局,建立了“巴藥研發+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配送”產業鏈,采取、企業、、消費者“四輪”驅動。近三年來,全區已投入地道巴藥發展資金5.2億元,種植金銀花、菊花、白芍、丹參、皂角、覆盆子等常用中藥材25萬畝。培育中藥種植經營主體498個,其中專業合作社288個、家庭農場47個、種植大戶137戶,中醫藥加工企業26個。2017年全區巴藥總產值達2.5億元,僅此一項全區人均增收912元。地處大山深處的白廟鄉茅埡村貧困戶良去年種植丹參2畝,年產6000斤,產值1.2萬元,家里2口人一年就脫了貧。他說,“看到效益好今年我又多種了1畝,實現小康沒得問題”。
“巴州區鄉鄉建中醫館、村村建中醫角、家家種中藥村,既滿足了邊遠鄉村群眾就地就近看中醫、做理療的愿望,又促進了鄉村健康事業與致富產業同步發展。”區衛計局負責人羅友軍介紹道。(杜淵、)
- 標簽:中醫保健知識健康宣欄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