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類書籍為什么火爆?
當你生病了,《看中醫還是看西醫》?醫生開了方,《是藥,是水,還是毒》?你可千萬要小心,《別讓醫生騙了你》,《是藥三分毒啊》!所以《求醫不如求己》,馬悅凌既然教了大家《不生病的智慧》,何不《做自己的醫生》?手捧《改變自己一生的健康計劃》,一邊翻一邊暢想《無毒一身輕》,《百病自療不用藥》!
以上是一段文字游戲,連綴起了近年來熱銷的養生保健類圖書的一串搶眼書名。短短幾年里,這類書已從暢銷書榜單里的“新貴”變成了“常客”。
2005年7月28日,《中國青年報》刊出報道,披露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醫療衛生體制》課題組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這個研究報告,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一個結論“我國醫改基本不成功”。而此后不久,又公開發表了衛生部長高強7月1日在形勢報告會上所做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貢獻》專題報告的全文。這個報告也稱此前的醫改問題多多,不能算成功。
過去5年,醫和藥變成了嗆聲的焦點。醫療衛生市場過度市場化,導致“看病難”和“看病貴”。本來是治病救人的醫院變成了為錢謀的不淵藪;相對應的,藥價虛升到不可思議的天價地步。藥企、中介、醫院,諸環節層層加價、互為,把患者當成謀取高利的冤大頭。
與此同時,養生類書籍也開始火爆銷售于圖書市場。這一波養生書熱肇始于2005年出版的《改變一生的飲食計劃》,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營養學家吉蓮麥克凱斯醫生,她曾被評為“英國最佳營養學家”和“英國食品學權威”。同中國同行一樣,在著書之余她也經常上電視擔任健康顧問。《改變一生的飲食計劃》就是根據她在BBC主持的一檔同名節目改編。
2006年,《人體使用手冊》出現在圖書市場上,該書將養生書的熱度一下子帶了起來。《人體使用手冊》的內容最初流行于網絡,被網友稱之為“網民養生寶典”。該書的作者吳清忠,人,并非學醫出身,原本在跨國公司擔任高層人員,因個人疾病接觸中醫,后辭職專門研究醫學。之后譯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跟風”之書《YOU:身體使用手冊》,該書的作者邁克爾·羅伊森是美國紐約大學藥學與麻醉學教授,防衰老專家。在此期間,很多出版社都曾涉足養生書出版領域,比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食療專家歐陽英的《生機飲食之排毒大全》等。
這一波養生書熱的轉折點是中里巴人的出現,他在2007年初出版的《求醫不如求己》之后陸續出版了數本“求醫不如求己”系列。《求醫不如求己》首先出現在互聯網,然后為書商相中出版。該書對中里巴人的介紹包裝與對張悟本的包裝沒什么兩樣,張悟本法寶是吃綠豆、生茄子,中里巴人秘笈就是推腹,跪著走,敲膽經。中里巴人出名于互聯網,出書之后,書商帶著中里巴人在各地做宣傳,出席各類和電視節目。“求醫不如求己”系列至今依然是暢銷書,而中里巴人紅了之后,用出版界自己的話說“天下就亂”了。作者要會說,而且要說得“語不驚人死不休”,成了對養生書作者的額外重要要求。
在中里巴人之后是曲黎敏,她是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曲黎敏被出版社相中是因為山東教育,該有個類似《百家講壇》一樣的欄目,在網上,曲黎敏也被戲稱為于丹式的“中醫超女”。
幾乎同時,“鄰家老奶奶”楊奕也因為會看掌紋和在《手到病自除》提倡拍手療法而得到一批人的蜂擁。“生吃泥鰍”則是馬悅凌提出來的,出版了暢銷書《不生病的智慧》的馬悅凌畢業于南京第二衛生學校,曾是一位被辭退的實習。她的出名同樣是電視,1996年就開始在江蘇一檔醫療保健節目做主持。
而今年新年伊始,一本《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上架。于是,史上最牛的養生書誕生了。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這本書賣了近300萬冊并且一直傲居圖書暢銷榜榜首。更為夸張的是,因為張悟本最為推崇的食療“吉祥三寶”是“綠豆、白蘿卜和長茄子”,甚至“綠豆湯能治百病”,就連糖尿病、癌癥都可以通過食療治愈而使得市場上綠豆價格瘋漲。
這一時期還有后來出了事情受到法律制裁的林光常和劉太醫,兩人走的是“”,林光常教人吃地瓜,劉太醫是不吃調料,兩人都采用了專家身份、自己的醫學水平等欺詐手法患者購買產品。
最近推出了曲黎敏、武國忠等養生明星新書的著名出版人沈浩波告訴記者:“據我們統計,目前市場上正在銷售的養生書有6000余種,其中中醫養生書約3000種。”
養生類書籍為什么會如此火爆?武漢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的一位教授對記者說:“當有人告訴你,你用他指導的方法喝水、吃飯,就可以不用看病,甚至生了病照他的方法也可以治好,這樣的圖書還怕賣不動嗎?”這位教授告訴記者,美國在1960年之后開始注重養生,中國則在21世紀起才以一種近乎瘋狂的狀態來“膜拜”養生。在解決溫飽問題后,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必然更加強烈。
而杭州慶春購書中心的朱亞紅經理則認為,熱銷的養生保健書,如《求醫不如求己》和《不生病的智慧》,包括《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這種書名都抓住了讀者兩點心理,“一點是在醫院里鮮能感覺到的親切感,一點是不去醫院就能自己把病治好的可操作性。”
具體來說,看病貴、看病難、惡劣以及有關部門視若無睹恐怕才是主要原因。“當就診號和專家號可以被黃牛倒賣,當出廠價15元的蘆筍片可以賣到230元,當小康之家可能因病一夜致貧,當地溝油、三聚氰胺的魔影揮之不去,我們還不如去自學‘不生病的智慧’,只能‘求醫不如求己’。”朱亞紅說,“養生明星”們傳授的養生方法因其低成本、低風險且日常生活化而對普者頗具性。
網評人朱云對養生熱的社會原因一針見血:我國醫療仍然行進,醫療費用仍然昂貴,很多人比起依賴醫生或醫院,更加傾向或不得不食療或那些神奇療法。“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相對滯后,醫療保障水平并不完善,看病難、看病貴還沒有根本解決,‘養生熱’正是因為有太多人渴望通過少花錢實現健康。”文/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