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中醫藥大學作講座談身病與心病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龍泉寺方丈學誠應邀在中醫藥大學作題為《身病與心病》的講座
學誠在講座中圍繞健康的意義和標準、當代人的健康危機、健康問題根本在心等五方面作
佛教在線時,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龍泉寺方丈學誠應邀在中醫藥大學作題為《身病與心病》的講座。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一、健康的意義和標準;二、當代人的健康危機;三、健康問題根本在心;四、佛教看待身心關系;五、佛教對待身心疾病。此次講座是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國學國醫大講堂”系列講座的第十講。講座由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教授主持。
在談到健康的意義和標準時,學誠分別從社會和佛教兩個不同角度闡釋。其中提到1999年80多位諾貝爾獲者在紐約探討“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是什么”,共同結論:健康。
講座中,學誠表示當代人的健康危機主要由個人不良習慣引起的現代文明病、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心理病、過度開發自然導致的污染病、群體滑坡造成的食品安全病這幾方面導致。
隋朝智者大師《摩訶止觀》中講:“病起因緣有六:一、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調故病;四、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卷第八)
智者大師《金句》:“飲食得病者亦有六:一、過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過饑食;四、逆時食,未饑強與也;五、妨食,如食肉飲生乳使人癩;六、不曾食而強食,如南人飲漿、北人飲蜜。”(卷第六)
《維摩詰所說經》:“有疾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生著。’”
講座中,播放了相關內容的幾分鐘的視頻片段,有《現代疾病對人類的》、面人動畫《當小遇到劫匪》、《(十家心棧)奉送愛心粥》和《中華瑰寶佛教醫方明》,通過現代,更直觀的感受體會講座內涵。
最后半個小時是提問階段,現場聽眾就相關問題作了提問。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教授講到,今天是開夏以來最熱的一天,也是國學大講堂開講以來最火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