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發速成班”讓人頭皮發麻
脫發正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植發市場規模也越來越大。數字顯示,2017年我國植發市場規模就超過100億元。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龐大的植發市場背后,是各種治療及培訓機構的違規非法掘金之路。一家培訓機構里并非醫生的“老師”,帶著四五個同樣沒有醫師資格的“學員”,直接在人頭頂上操刀“實踐教學”。一些機構更以“三天包教包會”為噱頭,在互聯網上大做推廣,招攬學員。
“你們會驚奇地發現,頭發在鍵盤上、衣服上,在書本上,就是不在自己的頭上”“脫發容易脫單難”……近日,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在畢業典禮上致辭金句不斷,笑倒全場。真等到脫發的那一天,大家恐怕就笑不起來了。很多人掉頭發、頭發少,就想一步到位、一勞永逸,當看到“改變,從頭開始”“植發,還你一頭烏黑”“保衛發際線”之類的植發廣告之后,就想一“植”了之。理想很豐滿,現實有時很骨感,要是遇上了一位只學了3天植發的“速成大夫”,那就“悲催”了。頭發植不成功、費用打水漂不說,弄不好還有健康與安全風險。畢竟,植發是手術,手術就有風險,更何況操刀的是“速成大夫”?萬一發生什么糾紛,想維權也不容易,人員、機構都可能一走了之。
也許,在那些“速成大夫”看來,植發不過是“皮毛功夫”,死不了人,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專家所謂“沒有5到7年時間不可能操刀手術”不過是危言聳聽,不足為訓。可是,別忘了,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同樣的藥量與操作在不同人身上的反應不一樣,萬一發生意外,“速成大夫”是否有能力處理?近年來,微整形把人整殘、整死的事還少嗎?
行業健康發展需要自律,更要他律。首先是標準問題,我國植發行業首部質量管理標準于2010年底制定出臺,隨著行業的發展,有些內容已嫌陳舊、粗陋,需要補充、更新。再就是執行,標準完善了,執行也要跟進,用完善的監管鏈條與高效的監管效率,將這一行業管起來,不讓“三天包教包會”這種怪事在植發行業長期存在。
(連海平)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