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余種野生動物回歸成都背后:喧喧市聲 悠悠鷺鳴
動物
成都市域內已記錄陸生野生動物600余種,包括獸類83種,鳥類488種、爬行類31種、兩棲類23種。近幾年隨著綠化提升和保護意識的提高,野生動物開始回歸這座城市。
城市
人類在不斷探索,如何建立起對野生動物越來越友好的生態城市,讓自然融入日常生活。隨著環境的好轉,“城市的公園、河流、池塘,甚至是小綠化帶、花壇,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人
“從2009年至2018年,全市記錄救助野生動物200種,2030只。”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野保處老謝告訴記者,“各類野生動物的救助電話,我每年要接兩三百個。”目前,全市有10家野生動物救助機構,其中9家為民間組織。
屋檐下有燕子在筑巢,松鼠撿走人類曬在陽臺上的堅果,夜鷹從大廈玻璃墻肩旁劃過……即使在鋼筋水泥構成的都市森林里,仍然有野生動物選擇“落戶”,與人類一起構成城市的居民。
“地上的獾類、松鼠、狐貍、無毒蛇等比較常見,最多的是鳥類,城市里常見的鳥類上百種,總的來說城市里的野生動物數量近幾年開始穩定。一些人為原因帶來的外來物種也在城市里出現。”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野保處老謝說。一些民間動物保護者也告訴記者,相比十幾年前野生動物在城市擴張中銳減,近幾年隨著綠化提升和保護意識的提高,野生動物開始回歸這座城市。
從都市叢林法則
看野生動物回歸
最近20年,成都人口從不到1000萬擴增至1633萬,中心城區面積擴大超過3倍。即使在鋼筋水泥構成的都市森林里,屋檐下有燕子在筑巢,松鼠撿走人類曬在陽臺上的堅果,夜鷹從大廈玻璃墻肩旁劃過……
潛入垃圾堆覓食的鼬獾
3月下旬,太陽直射點劃過赤道向北。大邑縣晉原街道,擁擠的菜市里,人們提著剛買的菜走在回家路上。
街面拐角處的紅旗連鎖店,一個小小的身影在貨架邊竄動:它腦袋尖尖,耳殼短圓直立,鼻吻像豬,背著一身深褐色的毛發。“看起來像是只野貓。”人們感到驚訝,這里是人類最密集的地方,野生動物斷然不會輕易闖入。
報警后,森林公安將這個小家伙帶回了黑水河自然保護區,野保人員識別出它的真實身份——鼬獾,“被發現時它很健康,身上無明顯傷痕”。留在保護區觀察一天后,小家伙被放歸山林。
據介紹,鼬獾對人畜無害,還能消滅鼠類,屬于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喜歡棲息于河谷山林,也在農田土丘、草地、和爛木堆中生息,葷素不忌。待人類睡去,城郊的鼬獾會偷偷潛入人類的地盤,在垃圾堆中尋找可食之物。
“最近的林子距菜市有兩里路,中間有醫院、學校、好幾個小區。”野保人員說,只要留心觀察,會發現鼬獾、狗獾、豬獾活躍在城市近郊,顯示出強勁的適應能力。成都更核心的三環內,也陸續記錄了救助獾類動物的案例。
飛不出玻璃夾層的夜鷹
今年5月初,一只夜鷹闖入成都某博物館,困在銅網和玻璃夾層中間,飛不出去。JK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成員楊先生前去救助時,館員說它已經被困一周,“目測是個寶寶”。
“它是一只雛鳥,身體很虛弱。親鳥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除非人為介入。”楊先生分析,城市對野生動物來說也意味著冒險,人類設計的城市對它們并不太友好,“比如樓房上的玻璃窗,鳥類很難識別。”
不過相比夜鷹,另外一些野生動物的適應力顯然更強。
“華西醫院的大樹上居然看到松鼠了,幾只喜鵲在樹枝上嘰嘰喳喳追逐松鼠。”去年5月份,華西醫院廖志林醫生分享了自己的偶遇,他很久前就期待成都的樹林里有松鼠,“華西這只松鼠體型較大,應該有些年份了。”
其實從四川大學到人民公園,晨練的老人們對松鼠不足為奇,它們甚至出現在很多居民小區。老謝告訴記者:“很多小區居民的陽臺上曬的食物,會不知不覺少了一點。”生活在城市里的松鼠,已學會從樹枝爬到電線上穿梭,毫不費力爬上人類的陽臺。
相生相克的老鼠與蛇
與松鼠同屬一目老鼠,是人們最常見的野生動物,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沒人能確定成都到底住著多少只老鼠,也許和人類數量相當。它們總是大量群居,每一只出現,通常就有數百只。它們在發情期一天可交配20次,一對老鼠一年可生下一萬五千只后代。它們的數量隨時會增加,因為人類“飼養”著它們。據介紹,人類食物的三分之一會被丟掉,那就是老鼠們的食物來源。
然而,老鼠自身也成為其他掠食者眼中,源源不絕的食物來源。今年8月6日,一條菜花蛇潛入西航港某商鋪,被雙流消防員“制服”。去年9月,溫江的王大爺剛剛起床睜眼,就被一條1.5米長菜花蛇嚇得不輕。菜花蛇不會輕易嚇唬人類,事實上它還是人類的好幫手,一只成年菜花蛇每年可消滅老鼠150只。老謝介紹,城市里很少有毒蛇,但以菜花蛇、烏梢蛇為代表的無毒蛇并不難見,“最近在龍泉,有兩個小區成窩發現烏梢蛇”。
比菜花蛇還不愁食物的是白鷺,這種鳥兒在成都平原部分地區也稱為“白鶴”,成都各地四季均可見到。“望江公園那邊成規模出現,甚至有點‘泛濫’了。”老謝擔心,望江公園白鷺增多恐怕是人為造成的,那里有人大量放生魚、蝦,變成白鷺口中的美味。他認為,城市環境好轉讓野生動物自然回歸是好事,但摻雜了人為因素后,反而會破壞生態平衡。
野生動物回歸背后
生活的詩意 觀鳥
10年間,記錄的鳥類數量翻一番
“鳥類,是自然界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動物類群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朱春全博士認為,鳥類是自然生態中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自然生態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
除了終年常見的留鳥,每年還有大量的鳥類遷徙經停成都或在此越冬。平均海拔500多米的成都市區人口眾多,人類的生產生活為野生鳥類提供了大量食物。
“現在在成都,有成千上萬人愛觀鳥。”資深觀鳥人張先生告訴記者,成都觀鳥會的QQ群里有500多名成員,一些觀鳥人的微信同好群甚至累計有上千名成員。
最近幾年,壽帶鳥年年來成都筑巢育雛,青龍湖、浣花溪、植物園等地成為最佳觀鳥點。4月筑巢初期,最癡迷的觀鳥人會率先發現它們的蹤跡,然后一路追尋、不斷縮小位置,通常要花大半月才能定位它們的筑巢。待雛鳥成功育出后,消息會在鳥友間公開。
“除了成都的,川內各城市,甚至北京、重慶等地鳥友都會扛起攝影包趕來,生怕晚了沒了位置。”資深觀鳥人老楊告訴記者,觀察時,大家會拉起隔離帶,遠距離拍攝,生怕打擾雛鳥生長。觀鳥人們愛鳥,今年6月一對壽帶鳥的鳥窩疑被人搗毀,激起成都觀鳥人們的憤怒,他們將事情反應給警方,又通過媒體進行呼吁。
在觀鳥人眼里,最佳觀鳥地位于四川大學,校園內大片古樸建筑和園林的延續保存,為鳥類活動和棲居提供了合適條件,被全國的觀鳥愛好者冠以“天使林”的美譽。
“除了常年留居成都的鳥類大多能看見外,川大還是椋鳥雀形目鳥類遷徙停歇較為集中的地方,特別是鶇和鹟兩個亞科鳥類尤為突出。”老謝介紹。早在2014年,川大校園內就記錄了8目22科65屬148種鳥類,其中黑喉歌鴝、金胸歌鴝、藍短翅鶇等是觀鳥人們最推薦的鳥種。2011年,觀鳥人在四川大學拍到世界上第一張黑喉歌鴝的照片。
“近10年來,我們與成都觀鳥會合作,目前已記錄鳥類488種。”老謝介紹,2016年記錄的數字是466種,10年前不足200種。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成都市區里最常見的鳥類是麻雀、白頭鵯、白頰噪鹛、紅頭長尾山雀、珠頸斑鳩、白鷺、棕背伯勞、鵲鴝等。
人類的善意 救助
10年間,記錄救助野生動物200種
但人類設計的城市對野生動物并不友好,往前幾十年間,它們與城市每天都在上演著“沖突”,在城市的擴張中“節節敗退”。這種“沖突”仍然在繼續。“從2009年至2018年,全市記錄救助野生動物,共計200種,2030只。”老謝告訴記者,“各類野生動物的救助電話,我每年要接兩三百個。”目前,全市有10家野生動物救助機構,其中9家為民間組織。
被救助的野生動物們經過評估后,有的會留在動物園或者其他保護基地,有的會被放歸到都江堰的自然保護區。最近一次放歸活動中留下了小熊貓、小黑熊、藏酋猴及數十只野生鳥類的身影。它們多是餓了或傷了,迷失在人類活動的區域后被救助。
JK是活躍于成都的一名動物救助者,經常靠高難度救“深井貓”“高架貓”等事跡見于媒體報道,冒著生命危險的同時他會收取一定費用,但如果遇上野生動物,他分文不取。看見有人捕捉、傷害野生動物,他會上前告知成都針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法規。在他看來,最近幾年人們的意識相比十幾年前已經改善了很多,捕捉野生動物的人越來越少,看到野生動物會下意識保護的人越來越多。
2016年,成都地鐵施工時發現一窩棕頭鴉雀,應附近幼兒園娃娃的請求,施工方停工4天待鳥起飛,成為成都人民愛護野生動物的代表性事件。
新聞透視
沖突與容納
動物、人、城市
成都是一座依水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以天府廣場為圓心、50公里為半徑,平原、河流、濕地、山脈囊括其中,海拔落差達到5000米。獨特的地理、豐腴的水土、溫潤的氣候,令成都市域呈現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據調查,成都市域內已記錄陸生野生動物600余種,包括獸類83種,鳥類488種、爬行類31種、兩棲類23種。
只靠救助并不能改善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更多的是需要宏觀上自然環境和人類意識的改善。官方和民間的動保人員有一個共識,相比十幾年前野生動物在城市化中減少,最近幾年種群數量開始保持穩定,并呈現出“回歸”之勢。人類在不斷探索,如何建立起對野生動物越來越友好的生態城市,讓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一方面是環境的好轉。據成都市在2017年公布的《成都市林業園林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0%,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2018年記錄,成都的森林面積在5年間增加31.43萬畝,相當于70個興隆湖的面積。成都已經規劃1.69萬公里的世界最長綠道,目前已累計建成2934公里。
“城市的公園、河流、池塘,甚至是小綠化帶、花壇,一不小心成了野生動物的天堂。”老謝說。
野生動物回歸的同時,一種傷害野生動物行為也出現在城市里。官方和民間的動保人員均告訴記者,肆意放生、遺棄動物,正在破壞著這座城市的自然。流量貓會大量捕殺鳥類,流浪狗會傷人擾民傳播疫病,外來物種更會對生態平衡產生不可估量的傷害。
7月17日,雙橋派出所民警在轄區內捕獲一只狐貍,老謝認為,這種狐貍為外來物種,高度懷疑是被人遺棄,遺棄狐貍的行為在成都已經屢見不鮮,“養著養著發現有味道,很多人就不養了,不好確定它們是否能活下來,不過有些狐貍改變環境后發生了變異。”
“巴西龜、鱷龜、小龍蝦、狐貍、貂等,是比較常見的外來物種。”老謝和JK告訴記者,它們正在破壞著生態環境。比如望江公園因有人大量放生小龍蝦和魚類,招致白鷺大量聚集,但附近植物不一定能夠承擔這么多白鷺同時棲息,因此在連鎖效應下產生生態失衡。有的外來物種繁殖力、覓食、搶奪食物的能力高于本土物種,且沒有天敵。例如巴西龜,它被放生后便會嚴重威脅本土野龜與類似物種的生存,鱷龜也會大量捕殺魚類和其它龜類。
因此,動保人員們呼吁,停止放生、遺棄動物,當在城市或郊區遇到野生動物時,不要傷害或盲目施救,因盡快報警或聯系相關救助部門、機構。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胡挺 王拓
一種思路
讓野生動物也城市化
從人類文明興起至今,已經有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80%的海洋哺乳動物滅絕。現在和未來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人類最大的責任。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動物也實現城市化。城市首先能為動物提供舒適的住所,如建筑物的角落、縫隙和鋼筋洞穴,而且在花棚和公園里動物還可以撫育幼崽。就連人們的家和辦公室也都可以成為動物的避風港,老鼠、昆蟲、鳥類、蝙蝠都可以生存于地板里、天花板上和壁凹處。
其次,城市能為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糧。對動物而言,城市就像一個個巨型的自助餐廳。最吸引動物的是垃圾箱,每個城市都有天文數字般的昆蟲、成千上萬的老鼠、獾、狐貍和鷹去垃圾箱里享受豐盛的宴席。同時,動物的食物鏈也會吸引更多的動物,如鼠類又會吸引許多中型捕食者,如貓、鼬等。
此外,動物的城市化還會讓它們更容易生存,例如英國的松鼠被吸引到城市后,與野外相比,城市中心的捕食者更少,也更安全。研究人員還發現,城市動物的侵略性一般而言比野生動物低,對人相對來說也比較安全。
當然,人們要做的是,保證自身的安全,限制大型動物,如美洲獅、黑熊、花豹,或開辟專門的區域提供給動物生存。當然,讓動物與人一樣城市化只是拯救野生動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條探索之路。(據中國科學報)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