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注意新教材來了 成都小學生學語文有啥新變化?
新教材來了
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精選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篇,一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占全部選文總數的49.3%
義務教育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后,教育部跟蹤回訪發現,師生對教材整體滿意度較高,近90%的學生表示喜歡新教材,認為教材內容豐富有趣、語言優美、圖文并茂、啟發思考。
記者27日從教育部了解到,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開始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統一使用,今年秋季學期將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
同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將于2019年9月秋季學期開始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山東、海南6個省(市)率先使用,其他省份根據新高考推進和各地實際情況陸續推開,2022年前將全部使用新教材。
統編教材三大亮點
1
立德樹人,導向鮮明
用啟發、指點的方式去引導學生的實踐
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后,老師們反映,新教材導向明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有的教師說語文教材“語言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價值觀教育融為一體,潤物無聲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與法治教材“突出過程性學習,用啟發、指點的方式去引導學生的實踐”,歷史教材“在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法治教育、國家主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方面做得很好,是亮點”。
高中三科統編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也同樣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充分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總主編、南京大學教授張異賓介紹,教材立足歷史視角、國際視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系統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讓學生理解為何、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普通高中語文教材按照“自然滲透,潤物無聲”的思路,突出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內容,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歷史教材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引導學生認清歷史發展規律,全面正確地看待歷史與現實,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民族氣節,崇尚英雄氣概,自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
2
精心選材,內容豐富
有許多“老故事”,也有許多“新科技”
“王二小”“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湖北省武漢市“70后”語文教師王琴發現,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有著許多“老故事”,革命英雄事跡代代傳誦。與此同時,新教材里也藏著許多“新科技”:“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些課文鼓勵著新時代的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追尋科技精彩。
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介紹,教材在內容上統籌安排,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材精選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篇,一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占全部選文總數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教材選取了反映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的作品以及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一些作品。此外,教材還選取了十多篇外國文學文化經典作品,引導學生增強文化理解能力,提升文化鑒別能力。
“歷史教材呈現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內容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中國史學會原會長張海鵬說,教材共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余位,哲學思想、科技、文學、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發明、天文歷法、醫學、數學、農學、地理學、水利工程等重大發明創造50余項,書畫、音樂舞蹈、雕塑、器物等藝術作品40余件,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3
貼近實際,創新形式
高中三科統編教材都強化了勞動教育
義務教育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后,教育部跟蹤回訪發現,師生對教材整體滿意度較高,近90%的學生表示喜歡新教材,認為教材內容豐富有趣、語言優美、圖文并茂、啟發思考。有的教師反映道德與法治教材“穿插了很多故事,辨析、討論形式多樣,知識豐富,學生們普遍很喜歡”,語文教材“重積累、重運用,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特點”,歷史教材“各個欄目有序展開,內容豐富,功能銜接”。
針對勞動教育弱化甚至缺位的問題,高中三科統編教材都以不同方式強化了勞動教育的內容。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講述“工匠精神”“勞動創造價值”“在勞動中實現人生價值”等內容,闡述“勞動精神”的內涵、意義,引導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語文教材以“勞動光榮”為主題專設一個單元,選取謳歌勞動人民、勞動模范、勞動精神的課文,引導學生了解和繼承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偉大、勞動崇高、勞動美麗的觀念。歷史教材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教材中介紹了隋朝工匠李春、“鐵人”王進喜等人物,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編入反映“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人類勞動工具與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等內容,讓學生理解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
據新華社
成都小學生學語文有啥新變化?
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閱讀越來越重要了
再過幾天,成都的中小學將迎來開學,新學期,孩子們的教材將有些不一樣。
根據教育部要求,從2019年秋季開始,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需要統一使用統編教材。這意味著就四川而言,全省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使用了多年的人教版、北師大版等版本教材將退出歷史舞臺。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三科之中,家長最關心的是語文科目的變化。對此,我們以成都的小學為例,專訪了從事多年語文教學的成都市雙林小學副校長王維令,以及四川省語文特級教師、雙林小學語文老師茹敏。
變化一
不同版本的教材將退出舞臺
什么是“統編教材”?即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以前,中小學教材編寫出版還是“一標多本”,即課程標準只有一個,允許各個出版社編寫各自教材,以語文為例,小學有12種版本,初中有8種版本。不過,隨著教育部對教材的相關規定安排,不同版本的教材陸續退出舞臺。
“2017年,我們學校低年齡段(1-2年級)開始使用統編教材。今年9月開學,高年齡段(3-6年級)將不再使用北師大版教材,全部按要求啟用統編教材。”王維令介紹,統編教材更突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學科特點。比如課文選篇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增加傳統文化篇目,且兼顧時代性。把人文性放在重要位置,多“時文”提升學生興趣。
變化二
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對教材的變化,王維令表示,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漢語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與以往一年級新生入學后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不同的是,此次統編語文教材打破傳統,讓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進行13個課時的漢語拼音系統學習。
變化三
增加傳統文化篇目和革命題材課文
茹敏老師則認為,統編教材在選文方面更深、更廣、更接地氣,如備受好評的《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也被納入統編教材。其次,統編教材注重傳統文學的積淀和學習,加大了傳統文化篇幅選擇,“表現在低年齡段加大閱讀量的投入,中段則提前進入古文學習。”
相較而言,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學期才會完整引入短小的古文篇目。“但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學期就有相應的古文引入。”茹敏介紹,有教育意義、積累意義、有價值的文章,被從高年齡段編排到了低年齡段,古文學習也是如此。此前四年級上學期才接觸的內容,被編排到三年級。“以前現代文學習是重點,古文通常作為對照文。而現在把古文作為課文,現代文作為對照文。這對孩子的閱讀要求就很高。”
數據顯示: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
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其中,六年級上冊“革命題材”單元,在處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關系時,將革命傳統所包含的愛國、信念、奉獻、忠誠等核心精神,作為重要的教育教學內容進行浸潤和滲透。
變化四
倡導和大人一起閱讀
茹敏表示,統編教材帶來的另一大變化,是把更多教育資源納入進來。以閱讀為例,一年級出現了“和大人一起讀”環節。這里的“大人”指有輔導能力的人,“以前在閱讀方面都是老師指導,但老師不一定有系統性的親子概念。現在更有指向性,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中。這樣老師就能更好地指導孩子閱讀方向。有輔導能力的大人也能加入到陪伴孩子閱讀中。”
王維令表示,在檢測孩子閱讀方面,設置了閱讀分享、摘錄筆記、閱讀競賽等環節。比如,《狐貍和烏鴉》以前是必上課文,現在被編排到了閱讀環節,有輔導能力的人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不局限在課內,為孩子營造閱讀環境也很重要。
而統編教材對于閱讀的重要性這一點,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閱讀量上去了,孩子的成績不會差;閱讀量不提高,未來15%的孩子再努力也做不完高考題。”
變化五
凸顯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的“雙線組織單元結構”
統編教材注重“人文主題線”與“語文要素線”的雙線組織編排。語文要素線包含閱讀要素和表達要素兩個方面,編者把它們采用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方式進行布局。如,復述作為一種語文教學策略,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明顯作用,在小學低段,復述能力的培養貫穿了統編教材二年級上下冊。其中明確提出復述要求的課文有11篇。圖片式最先在上下冊出現,共3篇,其次出現的是段意式,共1篇,接著出現的是關鍵詞,共4篇,結構式均出現在下冊,共3篇。
小學階段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發展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是一個質變。圖片的直觀具體,更能適應小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記憶和表達。隨著語言知識素材的積累和思維的發展,他們的思維形式逐漸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段意與關鍵詞能使他們逐漸擺脫對圖片的依賴,轉而對字詞理解運用。
而結構式則更能適應抽象思維,通過厘清一篇課文的結構,通過學生的記憶、想象、分析和邏輯思維,就能完成復述。各種復述的形式與線索在上下冊的編排交替有序進行,從圖片式復述到結構式復述,思維難度逐步遞增,對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斷增強。通過這樣的培養,學生的復述形式由單一走向豐富,復述線索由平面走向立體,學生的思維訓練也由表面走向內在。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