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形成“48+14+30”航空客貨運大通道布局
暑運返程客流高峰來臨,雙流國際機場每天逾千架次的航班起降量書寫著“不夜港”的繁忙。告別暑運后,雙流機場又將進入新一輪的忙碌期,9月16日將一天集中新開3條國際定期直飛航線,相關部門正積極籌備做好開航前各項準備工作。
今年以來,雙流機場相繼新開通了至胡志明市、伊斯坦布爾、羅馬等5條國際定期直飛航線,按照目標計劃,今年力爭新開通10條以上國際航線,不斷擴大航線網絡覆蓋范圍,持續拓展空中國際戰略通道,為國際門戶樞紐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總體要求,對標國際國內樞紐城市,加速拓展國際通道、提升樞紐能級、做強口岸支撐。”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標先進、縮小差距、彌補短板,是今后持續工作重點,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和實現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貢獻口岸物流力量。
麻辣點評:
機場業務量、航線覆蓋面和通達性雖位居中西部領先水平,但與國內的“北上廣”三大樞紐機場相比,差距還較大。
工作措施
確保每年新開通
10條以上國際定期直飛航線
目前,雙流國際機場已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18條,數量位列中國內地第四、中西部第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雙流國際機場的國際(地區)客貨運吞吐量分別同比增長20%、11%,增速均位列全國十大樞紐機場第二。
“與北京、上海、廣州國內三大樞紐機場相比,客貨運吞吐量、國際定期直飛航線數量、全球重要航點通航頻次等方面的差距較大,還存在一些短板。”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稱,這些差距和短板正是目前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必須對標國際國內樞紐機場,深挖優勢和潛力,努力縮小差距、補齊短板。
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市口岸物流辦堅持問題導向,以國際口岸物流領域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為突破口,深入區(市)縣、重點企業展開調查研究,形成了一批調研成果。8月初,市口岸物流辦組織開展調研成果交流會,重點圍繞“成都市供應鏈營商環境建設對策研究”“口岸建設運行情況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如何優化城市市域物流節點空間布局有力支撐國際物流樞紐建設”“關于成都國際航線對標分析及下一步國際航線拓展的思考”等多個主題展開了討論和交流。
在深入討論和交流中,大家形成共識: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總體要求,采取差異化競爭策略和針對性創新舉措,加速拓展國際通道、提升樞紐能級、做強口岸支撐,打好爭先進位的主動仗和攻堅仗。
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當前航線樞紐特性和航線網絡優勢不明顯的問題,接下來將重點采取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機場服務、做強主體支撐等針對性措施,加速推進國際航線網絡拓展,持續優化航線網絡結構,提升航線運行質量,營造航線網絡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航線拓展方面,將確保每年新開通10條以上國際定期直飛航線,加快形成“48+14+30”航空客貨運大通道布局,發揮航線開行主體作用,進一步提高重點航班頻次、拓展潛在目標航點、促進中轉航線提能增效,持續優化航線網絡結構、鞏固航線開行優勢,借勢用力推動形成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強大合力。
9月16日,雙流國際機場將在這一天集中新開通直飛德里、芝加哥、赫爾辛基3條國際航線。10月還將開通至布魯塞爾的全貨機航線,12月將開通至馬尼拉航線,并積極促成至布達佩斯、札幌航線及至金奈全貨機航線年內開通。同時,還將著力推動加密至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亞的斯亞貝巴等航班,不斷提升至洲際門戶樞紐機場的航班頻次。
麻辣點評:
成都國際鐵路港還存在部分基礎功能性平臺項目建設有待加快、鐵路港樞紐功能有待增強、海關監管箱量占比不高、周邊適鐵適歐產業集聚不明顯等短板。
工作措施
聚焦打造“7+5”
國際鐵路及鐵海聯運大通道
8月9日,首趟“對稱往返”中歐班列從成都國際鐵路港始發,開往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然后原車返回成都。這是成都國際鐵路港首發的電商貨物專列,去程帶動“四川造”玩具、服裝、鞋帽、日用百貨等商品遠銷歐洲中心,回程則無縫對接來自歐洲當地的進口建筑材料等運輸。
8月15日,國家發改委對外公布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明確了在成都的多個發展重點,其中成都青白江經濟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被列為樞紐經濟建設重點;成都鐵路局城廂鐵路物流基地、成都天府國際空鐵公多式聯運物流港、西部(成都)汽車物流多式聯運中心被列為重點培育物流園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空港鐵路貨站、成都龍泉驛鐵路貨站、成都鐵路樞紐東南環線被列為交通樞紐重點項目。
今年以來,市口岸物流辦圍繞聚焦打造“7+5”國際鐵路及鐵海聯運大通道,加快完善東蓉歐班列“四向拓展”網絡布局,陸海聯運網絡拓展得到進一步完善。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國際班列已連接境外25個城市及14個國內城市,綜合重載率、運輸貨值、回程比例、全程運輸時效等主要運營指標,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然而,在國際鐵路樞紐建設方面,目前也存在著一些短板,主要體現在部分基礎功能性平臺項目建設有待加快、鐵路港樞紐功能有待增強、海關監管箱量占比不高、周邊適鐵適歐產業集聚不明顯等方面。
“國際鐵路港的功能和輻射帶動效應還有待增強。”市口岸物流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聚焦打造“7+5”國際鐵路及鐵海聯運大通道,結合區位優勢切實找準目標定位、看準市場需求,持續完善境內外網絡節點布局和班列產品體系。加快集裝箱共享中心、公鐵多式聯運轉換中心等功能性平臺項目建設,增強鐵路港承載集疏輻射功能;完善班列產品體系和服務標準,增強供應鏈金融等增值服務功能,鞏固提升東蓉歐班列服務效能和綜合效益,推動東蓉歐班列高質量發展;增強國際鐵路港與產業集聚、貿易提質的互動效應,加快推動金青新“一帶一路”大港區建設,為適鐵產業發展提供平臺支撐。
同時,還將推動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為全市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口岸載體支撐。通過協調成都海關推進通關模式改革創新,加強口岸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壓縮整體通關時間、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提升跨境貨物貿易便利化水平。
本報記者 楊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