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 成都成為連接全國各地至拉薩的重要空中樞紐城市
在老成都的記憶中,上個世紀60年代,數得上號的事情有很多,但記憶尤其深的絕對要數這五大件——
成都—拉薩航線首航成功,從此架起“空中金橋”;
錦江賓館建成營業,至今,錦江賓館仍是成都著名地標之一;
成都市開通第一條無軌電車,1毛2可以坐全程;
1960年夏天,肉聯廠工人霍德明意外燒傷,得到全市、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救治援助,譜寫了成都版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定格為當年最溫暖的記憶;
人民南路毛主席塑像建成,成為成都最紅的城市地標。
城市坐標——
成都-拉薩航線首航架起“空中金橋”
川藏公路通車前,拉薩到成都往返一次,人畜馱運,頂風冒雪,至少要半年時間。由于西藏的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雪峰高聳,冰川廣布,常年風雪、冰雹、雷雨、高空強風天氣,曾被民航界視為“空中禁區”,是全世界公認飛行難度最大的空域。1956年5月29日,中國民航第一任總飛行師潘國定率試飛機組駕駛康維爾型活塞飛機從四川廣漢起飛,成功降落在海拔4250米的拉薩當雄民用機場,引起國際民航界的巨大震驚。
經過近10年的艱難探索和實踐積累,1965年3月1日,經過精心籌備,國航前身——中國民航第一飛行大隊資深機長孫全貴和畢春芳駕駛伊爾18型螺旋槳飛機平穩降落在當雄機場,實現了成都—拉薩航線首航。這條航線的開通,架起了“空中金橋”,成都成為連接全國各地至拉薩的重要空中樞紐城市。
城市建設——
錦江賓館成為成都最高建筑
雖說現在成都的五星級酒店不勝枚舉,但錦江賓館在成都人心目中一直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至今,錦江賓館仍是成都著名地標之一。
1958年,作為國慶10周年獻禮工程破土動工的錦江賓館,選址在城市中軸線人民南路與錦江交匯處,距城市中心廣場僅1公里。建成后,賓館占地78畝,綠化覆蓋率達51%,被譽為“花園式賓館”,在當時的全國城市酒店中得天獨厚,極為難得。
1960年,錦江賓館建成之際,朱德和陳毅兩位元帥親自選定了“錦江”這個名字,寓意有三:一是賓館毗鄰錦江;二指成都自古有“錦城”“錦官城”的美譽;三則期望賓館與新中國一樣前程似錦。當年建成時,錦江賓館成為當時成都最高的標志性建筑。站在賓館九樓上,就可以將城市盡收眼底,遠處的龍泉山也清晰可見。
從1961年3月試營業開始,錦江賓館就是成都人了解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個窗口。
建成以后的20多年時間內,錦江賓館一直是四川省重要政務接待、外事接待的首選。在那個時候,成都人會把到“錦江賓館看老外”作為一件稀罕事。
城市交通——
街頭出現帶“毛根兒”的公交車
1962年1月1日,成都無軌電車帶著“毛根兒”(辮子)正式開通,穿梭在主要街道上,給老成都人留下許多親切記憶。
這一天的《成都晚報》在頭版的倒頭條位置,刊發了這一重大民生新聞。據當時的報道:本市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鹽市口至火車站正式通車。上午10時,兩輛新型無軌電車,扎著鮮艷的彩綢,滿載乘客開出鹽市口車站,年輕的女司機林美芳和吳桂蓉熟練地扳動方向盤和各式電鈕,操縱巨大的車身沿著架空電線平穩地向前行駛,車內的乘客和滿街歡度節日的群眾為本市增添了現代化公共交通工具感到高興……
據悉,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有的公交車背著黑色大氣包,因汽油短缺常常不能發車。為解決運力運量矛盾,1960年成都市政府決定利用社會福利投資債券,成立了無軌電車籌備處。無軌電車線網基本采用單臂懸空線路,需用大量鋼管,當時成都無法解決,工程技術人員便采用鋼線橫繃方式架線。電車所需材料種類繁多,上級單位和全國兄弟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重慶公交公司派工程師指導架線,西安電車公司幫助代培電車心臟整流站值班人員,上海、北京電車公司加工生產電車、滑觸線……難怪當年的《成都晚報》在報道中稱:成都無軌電車的通車,是全市各方面協作和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的結果。
當時的無軌電車開行兩條線路,鹽市口至火車站、九眼橋至通惠門,票價很便宜:4分錢坐兩個站,1毛2可以坐全程。
1996年6月12日,成都無軌電車走完了35年歷程,正式退出城市營運。35年間,無軌電車給成都市民帶去了便捷和歡樂。
城市記憶——
全力救治一個燙傷工人
很多人還記得一篇名為《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的課文。這是一篇上個世紀60年代著名的通訊報道,報道了1960年發生在山西省平陸縣,搶救61名食物中毒民工的動人故事。當地醫院在沒解救藥品的危急關頭,用電話連線全國各地醫療部門,終于找到了解藥。但當時交通不便,藥品不能及時送達。當地政府便越級報告國務院,中央領導當即下令,動用部隊運五運輸機,將藥品及時空投到事發地點,61名民工兄弟得救了。之后,這篇通訊入選了中學課本,影響了幾代人。
在成都,很多人都還記得1964年酷暑時節發生的一件事情,1964年7月8日,成都肉聯廠工人霍德明不慎掉入膠鍋嚴重燒傷面積達90%,為搶救他,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全市乃至全國人民一起演繹出了成都版本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
1964年10月30日的《成都晚報》用頭版、二版、三版的大篇幅來報道這個溫暖人心、鼓舞士氣的愛心大接力故事《全力搶救醫治好一個大面積燙傷工人》,同時配發社論《集體主義的勝利》。報道用一次偶然事故、全力搶救、燒傷面積90%、危險的信號、巨大的關懷和援助、血血血、病房的日日夜夜、一場嚴肅的爭論、夜航送藥、喜訊、情深似海、第二次生命等多個小標題來引導讀者全面了解這場救助事件。
時間回到那年的7月8日,市二醫院收治霍德明后,由醫院總支書記親自負責,組織醫生全力投入搶救工作。生了孩子才68天的醫生楊世清為全身心觀察治療霍德明,毅然給孩子斷奶,值班醫生和護士一上班,就細致觀察病情,記錄病人每一分鐘的變化。
在救治霍德明期間,全市醫療衛生系統通力合作,成都地區的省、市醫院先后有14個單位派出醫生和護士參與搶救工作,陜西某軍醫大學、省內某軍醫大學分別派出醫生參與會診和護理工作。由于病人急需人體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藥品,市二醫院向甘肅省衛生廳求助,此后,蘭州民航局接受任務,連夜將藥品運到成都,成為“雪中送炭”的佳話。
為了搶救階級兄弟,成都市成千上萬的廠礦職工踴躍獻血,肉聯廠的很多職工排在獻血隊伍前列,爭先恐后獻血救助工人霍師傅。全市人民積極表示愿意為霍師傅獻愛心,捐錢捐物。
在整個搶救期間,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具體搶救指示。全市性的大會診舉行了10次,專科會診3次。
經過三個多月夜以繼日的緊張戰斗,在各方面的協作配合下,病人終于順利度過了“休克”“感染”“功能障礙”三大關。10月29日,霍德明逐步恢復健康,轉入醫院療養部休養。
消息傳來,肉聯廠職工非常振奮,霍德明師傅也給市二醫院寫來了感謝信。
至今,上了年紀的成都人都對當年霍德明師傅的事情記憶猶新,那是一次齊心協力幫助陌生人、獻愛心的共同記憶。想起這些,大家心里暖暖的。
城市標志——
人民南路廣場毛主席像落成
位于天府廣場的毛主席塑像,是成都重要的城市標志。1969年,人民南路廣場(現天府廣場)毛主席塑像建成。據悉,這是全國唯一一尊全部使用漢白玉材料制作的毛主席巨型塑像。據老成都人介紹,石材是來自幾百公里之外的攀枝花市,質地細致且硬度高,按建筑用料來說可以上千年不風化,光是從山上采下的毛坯就有56噸!
歷經半個世紀的洗禮,毛主席塑像伴隨著成都人民,一起見證著成都的發展與繁榮。
成都大事記
1960年
錦江賓館建成,成為成都最高標志性建筑
1961年4月13日
成都市委對成都市郊區行政區劃進行調整,調整后的郊區行政區為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全市形成東城區、西城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五個區格局
1962年1月1日
成都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鹽市口至火車站,正式通車
1964年7月
成都肉聯廠工人霍德明不慎掉入膠鍋嚴重燒傷面積達90%,為搶救他,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全市乃至全國人民一起演繹出了另一版本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成為那個年代成都人的共同記憶
1965年3月1日
成都-拉薩航線首航
1969年
人民南路廣場(現天府廣場)毛主席塑像建成
本報記者 晨迪 曹勁松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