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老小孩”開心,他們有訣竅
像“哄”孩子一樣每天“哄”著老人開心,“哄”著老人吃藥、做運動、去和人交往,三位帥男醫生不約而同地每天重復最多的話都是“你真乖”“去活動”“好好睡覺”,一個詞起碼要說20次。他們在不同醫院,不同的科室,面對的同樣是“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也稱為“世界老年癡呆日”。阿爾茨海默病是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癥之后,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而守護他們的醫生除了醫療,付出更多的是愛心和耐心。
男神醫生共同開出運動處方
36歲的武東醫院中醫老年科肖文昊主任已守護老年癡呆患者10年,因人施治用了“麻將療法”。
78歲的楊大爺記憶力下降兩年多了,反應遲鈍,少言寡語,不能識別家人,記憶力逐步下降,行動遲緩,后來走不穩站不住。入院后,給予常規治療同時,了解到老人之前喜歡打麻將,醫生便將麻將融入到數數、顏色認識、記憶能力和手功能鍛煉等訓練中,不僅增加了娛樂性,而且真的讓楊大爺“動”起來了:愿意說,盡管表達不清;愿意玩,拿著麻將認真研究;愿意走,知道主動進功能訓練室。
47歲的馬剛副主任醫師在武漢市老年病醫院工作了24年。
93歲高齡的何老6年前住進醫院神經內科時,情緒不穩,綜合評估為“老年癡呆癥(輕度)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科室團隊為何老制定了相應的康復治療計劃:每天“逼”他進行認知功能訓練、肌力訓練、平衡功能訓練;“逼”他定時起居,定制適宜的飲食;“逼”他每周2-3次參加老年人集體活動:書法,看電影,走綠道,講述自己的往事……6年過去了,現在何老與大家交流可以簡潔明快,還能心情愉快地講述家人的趣事。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45歲的劉漢興副主任醫師在20余年的從醫生涯中,不斷地告誡老年患者,預防老年癡呆,記住:心情要輕松,肚子要稍空,腦子要常用,身子要常動。
武東醫院醫護
自編“動手健腦操”
小時候的運動歌還記得嗎?“左3圈,右3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們一起來做運動”!三位帥男醫生的治療經驗中,都有讓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動起來!
武東醫院中醫老年科肖文昊主任和同伴們編排了“動手健腦操”,做成抖音,簡單易學,在明快活潑的音樂中,醫護人員和患者一起做,開心又健腦,讓他們不當癡呆“老小孩”。
肖文昊提醒,手是日常健腦的最好活動部位,老年人在家的時候,手只要騰得出空來,不妨做點手部小動作。手指在大腦皮層的感覺和運動機能中,占的比重最大,經常活動手指來刺激大腦,可以延緩腦細胞的衰老,改善記憶力、思維能力。合理鍛煉我們的左右手手指,可以充分調動大腦左右腦的協調工作,開發弱勢腦、改善左右腦半球的交流,提高大腦注意力、激發大腦活力和潛能。
鏈接:
早識別早干預能控制疾病發展
英國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發現,幾乎有50%的成年人沒有意識到此病會縮短壽命,且最終致命。專家們提示:阿爾茨海默病是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癥之后,成了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
請記住:60歲以上的人群,每增長5歲患病率就增加1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發病率高;65歲以上的女性患者大約是同齡男性的3倍。但在血管性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有頭部外傷史的人,年老后更易發病;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風險是其他人的3倍;文化程度越低,發病率越高。體力勞動者發病率是腦力勞動者的3倍。
記者毛茵 通訊員陳紅源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