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邊違建變公共小花園 綠色福利帶來閑適生活
羅家小院-玄奘廣場媒體概念建筑
如今站在波光瀲滟的成都錦江區東門碼頭,往日的“喧囂”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開敞的“綠色空間”,錯落有致的綠植景觀與河道水體、主體建筑相結合,還原歷史碼頭的功能和繁華風貌,一幅綠色的畫卷盡收眼底。
在龍泉驛區大面鎮金楓路與金桉路口,雖已冬天卻是一片綠油油的景象;從幾個紅色小地磚鑲嵌成的花壇進入即可看到,一邊的讀書廊道上,居民們在椅凳上坐著喝茶、聊天,一邊的星月廊架里,居民圍坐一起下棋……這種由綠色福利帶來的閑適生活,正隨著越來越多如春筍般的街邊公共小花園的出現,慢慢嵌入到蓉城人們的生活中。
點位:錦江區羅家小院
錦江綠道沿線“微更新” “包裝”更多文化底蘊
走到天仙橋濱河路沿線,你一定會以為走錯了路,因為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用說,街道寬敞了,也不用說,街邊吊著的一排盆景,只看看街口的3D熊貓地繪,河邊的亭子和景觀小品,錯落有致的綠植景觀,與倒影、河邊建筑相得益彰,這就足夠吸引你觀賞、拍照片刻。
站在東門碼頭,往不遠處望,玄奘廣場,媒體概念建筑、古色古香的鋪磚、仿古建筑、景觀臺階靜靜地立身于綠色之中,交織、延伸。來來往往的行人會駐足片刻,靜賞錦江的“綠意巧思”。
記者了解到,曾經均隆濱河路129號、東門大橋羅家小院等一批臨街違法建設占據了街道的公共空間,不僅讓街道逼仄,還產生一派老舊小區擠占各種空間的既視感。如今,結合錦江綠道示范段打造工程,錦江區依法拆除了這些臨街違法建設,在原地址上深度挖掘文化內涵,以“茶館文化”“東門碼頭文化”為主題,以“羅家小院”為杠桿,帶動天仙橋濱河路、玄奘廣場等區域打造,推進錦江綠道沿線綠地“微更新”,營造新一輪的消費場景、生活環境、體驗場景。
點位:龍泉驛區金楓路
違建用地變街邊公園 閑適生活從此處開始
沿著鑲在草地中的不規則石板路走過去,一邊是幾條黃色長石凳,是為對面天鵝湖小學的小學生們打造的讀書廊道,一邊是星月廊架,是居民們休閑活動、玩耍的地方,一動一靜分區明顯。混播的草坪一片綠油油的景象,中間的廣場由幾個顯眼的紅色花臺構建,新植的藍花楹、日本晚櫻等花樹還在努力生長中,待到明年春天,或許就能聞到花香。
冬日的午后,這里成為居民喜歡待的去處,“我們幾個約到下棋,就經常到這兒來,安靜,空氣還好。”一位下棋的居民告訴記者,自從這個小公園打開后,他下棋的愛好就保持著。還有一些帶小孩的老人,也喜歡帶著孩子到這兒來認認花草,感受大自然。這個街邊小公園正日益成為人們閑適生活方式的寄托之處。
記者了解到,曾經這個街角是一個堆滿各種雜亂物品的違建廠房,當金楓路周邊一個個新建小區出現,這樣雜亂的環境與周邊格格不入,“居民正好需要這樣一處公共空間,考慮到對面是小學和毗鄰小區,所以進行了動靜分區的打造。”在不久的將來,公園的中心位置還將建成書吧、水吧,進一步營造一種生活場景、消費場景。本報記者 李霞 文/圖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