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為何能連續11年蟬聯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解讀社區里的幸福密碼
新都區新桂東片區東環路社區實施老舊院落改造,建設社區兒童活動中心。圖為該中心室內空間。本報記者 吳亞飛攝
開欄語
作為全省“主干”和國家中心城市,當前,成都實際服務人口超過2100萬,已邁入超大城市行列。人口的高度集聚性、社會穩定風險的交織疊加性、城市發展的現代性、價值觀念的多元復雜性,給成都的城市治理帶來更多新挑戰,治理難度也隨之呈“幾何級提升”。
如何更好地迎接挑戰?此前,成都市結合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了關于建設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列調研,形成了初步成果。
即日起,本報推出“大城之治·成都探索”欄目,聚焦超大城市治理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解讀成都各地各部門開展的新探索、新變革、新經驗。敬請關注。
11月25日,在2019中國幸福城市論壇上,“2019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單發布,成都位居榜首。
在這張榜單上,成都已連續11年位居榜首。不禁讓人好奇,成都人10多年的“穩穩幸福感”從哪兒來?
一周前,在成都舉行的一場高端論壇——“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成都論壇”,正是對成都人幸福感的注解。
本報記者吳亞飛
【找到幸福的支點】
成都實踐:將宏觀戰略落實到微觀單元
11月23日,在“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成都論壇”開幕前,和美社區黨委書記羅熠作為“東道主”,接待了一批她任社區黨委書記以來最大的“考察團”——來自全國各地的重量級專家學者、社區發展治理領域的相關代表齊聚,在社區內參觀走訪。
一反常規,這場論壇是開在小小社區里。“放眼全國,也少見將這樣的高規格論壇放到一個社區來舉辦。”羅熠感慨。
和美社區是擁有19座新興商業樓盤的商住型社區,面臨著人員構成復雜、居民需求多元化等一系列現代城市社區治理的共性難題。羅熠介紹,這兩年,和美社區“改頭換面”,社區服務越來越方便、環境越來越美,居民幸福指數顯著提升,成為成都的示范社區。
當前,成都城鄉社區共4300多個,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100萬,既面臨超大城市治理的考驗,又面臨基層治理的共性難題。同時,伴隨快速前行的城鎮化進程,停車難、養老難、社區服務人手短缺等諸多問題浮現,讓老百姓幸福感“打折”。
如何破解難題?如何穩住“幸福感”?和美社區變化背后,折射出成都的破題路徑——將城市治理的宏觀戰略落實到微觀單元,從社區入手。
制度創新是起步也是關鍵。成都開全國城市先河,成立了黨委領導下的各級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進行統籌、整合、協調、督促,打破過去社區“九龍治水”格局。再細看機構的起名“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意在將“發展”和“治理”有機統一,努力實現二者良性互動、同向發力。
以治理為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以發展為治理提供動力支撐。但問題是,靠什么發展,如何可持續?
一首《成都》,唱響了成都也唱紅了玉林。玉林社區作為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老社區”,過去這里居民最常投訴的,就是門口亂擺攤的問題。
全面禁止,傷了玉林的“商氣”;放任不管,則會影響社區環境,讓群眾怨氣累積。于是,玉林社區引入社會組織、企業,啟動“愛轉角”項目,把沿街的商鋪重新打造招商,在商鋪旁的墻面上涂鴉,社區的整體格局得以改造。如今,居民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改造后的社區還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姜曉萍對此評價,成都各個社區因地制宜,“發展”和“治理”有機融合,社區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局面,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特色。
【解碼幸福的動能】
專家點評:讓黨建引領與多元參與有機統一
近日,成都市發布了一批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理論成果,7個相關課題從各個維度系統展示了成都的探索成果,縱論成都“大城之治”,推動“成都善治”。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鄭長忠在課題報告中談到,今天的社區已經不再只是人居住的地方,更是社會有效組織的一種方式。成都在社區建設中的創新成效明顯,將社區發展治理的統籌機構設立在市委,既能起到協調各方作用,還將權力下放至基層,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城市精細化治理優勢、發展優勢。
“很受觸動”,這是課題留給中山大學教授何艷玲的印象。從成都成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之初,何艷玲就作為智庫專家關注成都。她帶領的團隊在課題成果中概括了成都社區發展治理的“方法論”,將其歸結為“五大治理”:使命型治理,黨建引領探索實踐確保改革初心;回應型治理,識別人民需求設計改革主軸;專業型治理,回歸城市思維推動地方善治;合作型治理,培育多元主體協同治理資源;整體型治理,推動系統規劃主導決策過程。
成都的基層社會治理有哪些特點?姜曉萍從人民性、引領性、互動性和多樣性四個方面給予回答,“成都社區發展治理的初心就是讓百姓過好日子,讓社區有煙火氣、人情味和國際范。”
對于下一步發展,鄭長忠給出意見,成都日前出臺了《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要按照已經勾畫的脈絡抓下去,在社區里做好磨合,形成共識。何艷玲亦建議,在成都社區發展治理過程中,社治委也可慢慢抽離于具體問題的解決,成為城市、社會、社區發展的頂層規劃和研究部門。
關鍵詞:人情味
溫江:推廣“社八件”讓鄰里關系熱絡起來
本報記者 蔣君芳
成都市溫江區恒大城社區的“蓉城驛站”,是社區人氣最高的地方之一。一共4層樓的驛站,可以進行棋牌、游泳、健身、休閑等項目。這里,正成為鄰里關系重新熱絡起來的橋梁。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但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住進了高樓公寓的居民,反而與鄰居疏遠了。為了改善這一現狀,今年10月,成都市啟動了社區和諧鄰里關系營造三年行動,明確將每年12月22日設立為“成都社區鄰里節”,并將在2019年至2021年分步開展“你好,鄰居!”“走!一起串門去”和“一起做公益”三大主題活動。
恒大城社區成為溫江鄰里關系重塑的典型代表之一。黨總支書記王宇告訴記者,恒大城社區著重打造了“資源共享平臺、協商議事平臺和組織孵化平臺”,從平臺和機制上,促進鄰里和諧關系的構建,“我們每個月都要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各個協會也會分別開展活動。”
更為系統的活動,在全區推開。自2018年3月開始,溫江區面向全區村(社區)推行“社八件”,即:通過“組織提領口、居民大動員”的方式,實現每個村(社區)都擁有一套發展治理思路,創作一枚LOGO標識,傳唱一首社區之歌,議決一部社區居民公約,新推一批社賢人物,孵化一個功能型社會組織,建成一個樓居院示范點位,塑造一處特色市民中心,并進一步向居民小區和街區巷道延伸。目前,“社八件”實現了溫江區城鄉社區全覆蓋。
關鍵詞:國際范
外籍人士愛上社區生活
本報記者 張紅霞 陳碧紅
11月23日,“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成都論壇國際化社區營造分論壇”在成都市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舉行。現場,來自實踐一線的東坡街道社區發展治理中心主任魯力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我總會想起認識施恩的那天”。
施恩是清水河社區居住的一位外籍人士,不懂中文,在社區生活多有不便,魯力認識她的那個下午,她正站在一幢沒有英語標識的建筑前猶豫。此后,清水河社區以5個“S”開頭的英文單詞為概念,分別指向公益、學習、服務、陽光、運動,探索建設全齡段文化教育型國際化社區。通過社區提供雙語服務和參與各種社區活動,施恩已經成了社區活動的常客。“施恩和家人都很喜歡社區,她說,她希望在成都居住比預期更長的時間。”魯力說。
包括施恩在內,該社區有266位登記在冊的“國際鄰居”。魯力分享理念:國際化社區不是只針對轄區外籍人士的,而是通過國際化社區建設,提高整個區域的建設標準與生活品質,讓成果惠及區域內的每一個居民。他們所探索出的“5S”理念,成為青羊區通過打造宜居環境、社區文化、公共服務三個方面國際化的代表。上周,清水河社區還成立了“外籍人士之家”。
同樣探索國際化社區建設,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探索推進“6+ 9”兩級國際化示范社區,通過整合黨建和社區治理的組織體系,不斷推動著組織、政務、商圈、居民的四大融合。社區內打造了24小時政務服務超市,同時還利用“人工智能+無紙化辦公”的法律之家,為中外居民提供戶籍、身份證、社保、交警等全天候不間斷服務。
當天,青羊區司法局在清水河社區、寬巷子社區授牌設立“外籍人士社區服務中心法律援助服務點”,西南財經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分別向清水河社區、寬巷子社區授牌“留學生志愿服務基地”,以更多維度為國際化社區提供制度和機制保障。
關鍵詞:智慧感
用科技手段服務社區
本報訊(鄭志浩 記者 張紅霞)共享停車,智慧養老,“城市大腦”……11月23日,這些頗具科技感的項目,出現在“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成都論壇智慧治理分論壇”上,展現了金牛區運用智慧手段推進社區發展治理的探索成果。
據介紹,金牛區以ETCP集團智慧停車項目為抓手,大力推進智慧停車場建設和社區共享停車應用試點。市民現在可通過智慧停車平臺了解本地停車資源詳情,借助智能算法匹配最優停車場,一鍵預約體驗共享停車。目前,“成都共享停車”APP已經覆蓋1600多個停車場的40萬余個停車位,有效提高了城市停車資源利用率,緩解了“停車難”問題。
通過與電信運營商合作,該區還建立了“孝行通智慧養老云平臺”,為老人提供就近、便捷、專業的養老助老服務,在2018年被評為“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