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川西林盤式小型公園院落 彭州楊家院子煥新顏
每天晚上,彭州市麗春鎮譚家場社區居民賀潤凡都要到隔壁的楊家院子去轉轉——清澈的溝渠、整齊的小菜地、舒適的漫游道、整潔的小廣場……都讓100米外的他羨慕不已。“這才是美好的生活!我們已經在做規劃了,大家都同意明年也要按照他們的模式進行院落整治。”他說。
同樣都是散居院落,僅僅100米之隔,兩個院子卻有天壤之別。據悉,立足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以及農業資源,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麗春鎮今年對楊家院子等散居院落進行“微更新”,按照區域空間格局、社區功能定位,構建起多元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長效模式。
怎么改?
政府、村民、鄉賢、規劃師齊發力
在譚家場社區的資料柜里,關于楊家院子整治的資料堆了厚厚一摞。各次會議紀要、群眾建議匯總、鄉村規劃師意見、社區保障資金申請資料……從收集村民意見到整個改造流程全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要讓群眾能實實在在地提升幸福感、擁有獲得感,就必須發揮群眾的自主性,”據麗春鎮黨委書記陸敏介紹,對散居院落“微更新”,主要是對社區小微型公共空間進行品質提升,讓風貌改造融入現代文明與傳統優秀文化,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從整治啟動開始,該鎮就以“村民出一點、政府獎一點、社區保障資金補一點”模式“自下而上”吹響微更新“指揮號”。
在改造發動環節,麗春鎮引導群眾參觀考察之前已改造成功的李家大院,通過院壩會等多種形式收集群眾對院落建議240余條;積極收集楊家院子10戶居民的實際需求和設計建議;在規劃設計環節,以居民自治為主導,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發揮居民自主創意設計,居民自發手繪改造方案的相關草圖,在18名鄉賢和鄉村規劃師的幫助下,經過10余次的討論和修改,逐漸完善了楊家院子的改造方案;在整理過程中,發動群眾120余人次參與環境治理,3戶居民提供宅基地用于游園綠地打造,大家一起動手清理雜物、修繕漫游道、改造院落圍墻,掀起了人人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改啥樣?
形態、生態、文態、業態四態合一
走進整治一新的楊家院子,“岷江水韻·楊家院子”的文化墻赫然醒目,街頭轉角的小景、古色古香的圍墻、供人們休閑的亭臺、寫滿鄉風民俗的文化墻,勾勒出一幅川西風格新農村的美麗畫卷。
這是一個按照“川西林盤式小型公園院落”理念改造的林盤院落,按照“鄉土化、現代化、特色化”要求,開展以“整田、護林、理水、改院”為主的林盤保護修復與更新建設,旨在走出一條具有獨特的傳統地域文化特征、具有現代文明元素、具有可持續發展產業支撐的川西林盤聚落不斷保護更新之路。
首先是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此次改造將院落游道、小道綠化、休憩小亭、垃圾分類、公共菜園、宣傳公示欄、文化墻七項基礎設施作為重點,圍繞利用率偏低的街頭轉角、綠地、街道慢行空間、建筑退讓空間等小微公共場地及其設施,開展特色改造、立體美化和景觀提升;利用公共區域品質不高的邊角灰空間以及宅前屋后的菜園、果園、水塘等資源,打造出綠植黨建文化陣地、法治長廊等6大“小游園、微綠地”主題的小型公園式院落。
居住環境與文化、產業、發展相融合,這是此次改造的另一個特點。在形態上,川西民居的圍墻、院落、大門以及房前屋后的林盤立體打造,充分體現了美學運用能力;為了突出生態功能,對院落中的小菜地和小溝渠進行整治、保留小樹林,讓楊家院子的生態系統與環境美化有機結合;圍繞文態展示,著力將現代文明與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將愛國主義、“宅風家風”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而環境的改善又讓鄉村旅游等新業態在這里成為可能。目前已有好幾戶人有了開農家樂的打算,逐步將家園建設成為“管理有序、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散居院落。
環境變好了,楊家院子中的居民自發組成了社區微更新小組織,每戶包段負責漫游道的環境衛生和自家門前的綠化維護,同時對于后期的改造維護都通過小組織來共同完成,逐步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長效機制。本報記者 陳泳 文/圖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