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在成都舉行 亞洲60余家媒體代表歡聚一堂
12月15日下午,以“開放包容的中國,發展繁榮的亞洲”為主題的第十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在成都舉行。(本版攝影:本報記者楊樹)
與會嘉賓認真傾聽發言。
第十屆10+3媒體合作研討會現場,與會嘉賓合影留念。
與會嘉賓發言,暢談亞洲媒體合作。
困境 雖然同為亞洲國家,但我們對彼此的了解和認識卻多來源于西方媒體
求解 民心相通不僅需要經貿合作,也更需要媒體間的合作
本報記者 袁婧 鄧翔灃
“圓桌討論也不用挨著挨著發言,只要想發言隨時可以舉手。”作為主持人,環球時報社總編輯胡錫進一番簡單直接的開場白,瞬間讓第十屆10+3媒體合作研討會的氛圍輕松活躍了不少。
12月15日下午,來自東盟十國、中日韓及南亞六國的60余家主流媒體150多名媒體代表齊聚蓉城。如何讓10+3釋放出大于13的效果?與會代表圍繞媒體對話、交流和合作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共同困境 片面信息帶來誤解和偏見
“每年我們都會做公眾調查。其中公眾不滿意的一個點是,他們認為媒體沒能把完整、全面、平衡的信息帶給公眾。”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高岸明第一個舉手。
在他看來,片面的媒體資訊及戴著有色眼鏡的新聞報道常常成為阻礙各國民眾彼此認知、相互了解的重要原因。
高岸明的觀點,引來了一波發言小高潮,也得到了不少媒體代表的認同。有國內媒體代表認為,如果媒體先入為主進行選擇性報道,往往會出現用局部真實取代整體真實的后果。
柬埔寨Thmey Thmey新聞網總編輯黃·占倫說,我們對別國的認識往往來源于本國媒體。如果是片面、主觀的報道,不僅會帶來誤解,也會給兩國關系帶來風險。
也有代表提出,雖然同為亞洲國家,但我們對彼此的了解和認識卻多來源于西方媒體。“例如我們對越南、菲律賓的了解,往往都是通過西方媒體。”胡錫進說,似乎很難從本國媒體獲取第一手信息。
“西方媒體有他們的立場。我們如何來確保我們獲取的信息是客觀全面的?”印度尼西亞美都電視臺新聞采集經理阿德·菲爾曼認為,與會各方應想辦法讓亞洲各國的媒體發出更多有力的聲音。
對話求解 媒體合作助力民心相通
如何厘清彼此的誤解和偏見?新華社黨組成員、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宮喜祥認為,東盟國家和中日韓三國是亞洲地區的重要國家,增進各國相互了解,加強各領域互利合作,不僅符合時代潮流,也是民心所向。媒體應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傳播正能量,以報道推動務實合作,為亞洲地區發展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
來自文萊首相府新聞局的代表也認為,民心相通不僅需要經貿合作,也更需要媒體間的合作。
“顛覆性科技正在對各國媒體提出新的挑戰,媒體融合也是大家面臨的共同話題。”阿德·菲爾曼提出建議,在10+3框架下,構建媒體大數據平臺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
“10+3各國媒體在新技術運用和融合創新發展方面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在5G、4K、8K、AI、VR、云服務等領域,中日韓三國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這為東盟各國媒體在技術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劉曉龍表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愿意分享在媒體領域運用新技術的經驗,與各方機構合作,助推新技術在本地區各國媒體的廣泛應用。
泰國泰叻報資源中心主任差瓦隆·林帕塔瑪帕尼用實際的案例證明合作的必要。他說,中國不少媒體在泰國有記者站,同時中泰間也有很多對話機制和平臺。“不僅能讓我們直接了解中國發展現狀,也能讓中國受眾更好地了解東盟。這是雙向的。”
聯合舉辦活動或論壇、共同制作推出有亞洲視角的媒介產品、拓展文化教育等合作項目……圍繞媒體合作,與會代表侃侃而談。
在加強交流與合作的建言中,不少媒體代表不約而同地談到了“一帶一路”。
“如何發出亞洲聲音,正是我們在此開展討論的價值。”巴基斯坦觀察家報卡拉奇版主編薩拉赫丁·海德爾說,媒體間的對話機制應將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納入進來。尼泊爾廓爾喀日報首席記者朱納·巴斯內特認為,媒體人需要更加廣泛的合作,通過專業、客觀、公正的報道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的亞洲。
菲律賓每日論壇報副總編輯伊曼紐爾·安杰利斯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表示肯定。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倡議是在修補沿線國家和地區彼此間錯誤的認識和理解。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