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在成都舉行 聚焦三國文化交流與合作
昨日,2019年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在成都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田蓉出席并致辭。
為落實第四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的有關倡議,人民日報社創立主辦中日韓名記者圓桌對話會。該對話會是中日韓合作機制確立以來,最具廣泛代表性的三國媒體交流活動之一,進一步推動了三國主流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實了中日韓合作機制的實質內容。
對話會上,中日韓三國文化名人、名記者圍繞“邁向新時代的中日韓文化合作”這個主題,就“互學互鑒,探尋中日韓文化合作新路徑”“融合創新,推進東北亞文明和諧構建”“與時偕行,合力貢獻亞洲智慧力量”3個議題暢所欲言,凝聚“亞洲智慧”新共識,共商“交流互鑒”新途徑,共繪“美美與共”新畫卷,以民心相通的合力推動中日韓合作邁上新臺階,為構建和發展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韓合作提供人文支撐。
媒體要將相近的文化傳統
轉換為發展的動力
日本時事通訊社副總編輯西村哲也談道,中國動漫產業這些年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動漫產業是日本多年以來一直擅長的強項。但我看到中國的動畫電影之后,感覺中國已經成為日本強有力的一個競爭對手了。未來,中國這樣的動漫作品會在國際上與日本角逐國際獎項!倍岬巾n流,他說,客觀來說,這個領域韓國的影響力最大。他認為,流行文化的國際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而媒體在這種文化交流和合作上,作用與日俱增!懊襟w既是當事者也是親歷者,通過傳媒的力量,推進中日韓國家以一種面向未來的姿態,增加交流互動,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在現代文化中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高岸明認為,三國媒體應該在媒體的相互合作以及交流方面做更多的事情。作為媒體,應該更好地去履行社會責任,將相近的優秀文化傳統轉換為我們發展的動力,用真實的故事、用我們文化相近的底蘊來把它轉換成我們發展的動力。
韓國每日經濟新聞代表理事、總裁孫顯德希望本次領導人會議的召開,可以再次開啟新的合作篇章。希望能夠從媒體領域開始,集思廣益,為合作建言獻策;希望能從媒體領域先開始,然后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從文化角度,解決相互之間存在的問題。
韓國聯合通訊社副總編輯鄭在溶表示,中日韓三個國家是有共同點的文化共同體,都擁有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懊嫦蛭磥,中日韓三國要集中共同智慧,其中包括傳媒的推動力量。媒體應該起到一個媒介橋梁的作用,從客觀的角度,去解讀東亞發展的大邏輯!
在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鄭波看來,作為媒體,要做三個國家經濟交流的使者,所以在交流過程中,彼此要講好各自的故事,尤其是經濟的故事、技術創新的故事和人文合作的故事,所以,彼此要說互相能聽得懂的語言。
時代傳承是保護文物的目的
創新要通過合作才能實現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說,中國一躍成為全世界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但是最多不重要,關鍵在于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保護行動中,我們改變了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改變了我們的理念。”他舉例說,過去我們保護的是一座橋、一個塔、一個古建筑群,后來保護歷史街區、歷史村鎮、歷史城市,由點到面。人們文化交流、商品貿易的文化線路,如大運河、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秦蜀古道也進入了保護。今天,我們還知道要保護那些非物質要素的,特別是多民族地區的,大量的傳統工藝、傳統習俗、文化空間也進入了保護。
“長期以來一直爭論,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單霽翔表示,今天我們知道,保護也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傳承。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經過我們的時代,經過我們的城市,如何把它們傳給子孫后代,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還有,就是要公眾參與。保護文物,保護文化遺產不再是政府的專利了,不再是文物部門的專利,它是人類共同的事業。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所以應該把民眾保護的意愿更多地動員起來。
日本著名學者青木信夫,從20年前與成都第一次結緣,就開始了致力于中國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實踐、教育、普及之路。當時有一個國際合作項目,是關注東亞地區沿海城市的建筑歷史調查,項目僅立足于歷史研究,讓他覺得挺遺憾的,“從東亞這樣一個廣域的視角來研究建筑和城市的成立過程,而且探求一個全球化的歷史,這一點挺吸引人的。”他提出,遺產保護的創新工作需要共同合作,“創新是通過合作才能實現的,只有在實踐領域與國際合作,才能夠加深理解,實現更高層級的妥協和合作!蓖瑫r,他建議,打造跨學科的、橫斷性的一個綜合的教育體系,培養擔負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專家。
打響東方文明“文化名片”
協力提高中日韓的軟實力
從回顧儒學文明與孔子哲學西移談起,韓國學者、韓國東國大學教授黃臺淵提出了中日韓相互協力提高“軟實力”的一個全新觀點,“讓當今中日韓的文化人士和知識分子增強對儒學等傳統文化的自豪感,鞏固區域內的和平,持續提升中日韓等國家的文化和道德領域‘軟實力’!
人民日報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座教授王小甫談道,從使用漢字的東亞地域對于各國文化關系發展的作用,說到中日韓三國文化的共性,即漢字文化、儒家思想等這些文化特征都是以漢字為基礎并以漢字為傳播媒介而形成的,即“漢字文化圈”。他認為,中日韓三國地域密近,面對機遇挑戰,不妨返本開新,重拾當年建立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成功經驗,一起盡快積極行動起來,共商共建區域命運共同體。
日本共同社評說委員森保裕說,中國的老子,以及近代的魯迅等對他的影響很深。中日韓三國有著特殊的文化,名作家、文化研究專家、評論家之間應該加強交流,把相互共同的問題挖掘出來共同探討!霸谖幕矫,我們有相同之處,可以抓住這些共同的地方,推進交流!
增強文化的傳遞與傳達
需要民間的頻繁交流
中國作家阿來的演講以《云中記》小說的創作語言為主題,分享了如何從自己的經驗中汲取營養的心得,“汶川大地震十年后,我才動手寫地震題材的作品,寫出《云中記》。十年之后才開寫,并不是由于我缺少素材,而是我一直在等待、尋找一種節奏、 腔調。小說家最重要的任務并不是搜集素材,而是尋找一種合適的腔調和恰到好處的語言口氣將之表達成藝術作品。詞語是有聲音、色彩的。而寫一部小說,最初涌現時的那個語言節奏,會決定小說向哪個方向發展。作為四川人,我目睹了那場大地震帶來的巨大傷害,我也屢屢有提筆趕緊寫出來的沖動,但我都按捺住了這種沖動!
而日本作家、科幻小說家夢枕貘聽到阿來講《云中記》的創作,表示很感動,“我在日本東北‘3·11’大地震時,當時海嘯席卷而來,災害非常大,我也在想我作為一個作家,我能做點什么。一年之前,終于在看了古典日本傳統的謠曲之后,我才知道我可以寫點什么了。”夢枕貘認為,作為一個作家就是在所有的一切塵埃落定之后,再重新把它用語言傳達出來,傳給大家,這是作為一個作家的使命。
夢枕貘還表示,通過《山海經》,他了解到了很多中國的神話故事,中日韓三國之間也有這樣的文化思想在傳播應通過多種活動來加強作家的民間交流。
更多開展青少年之間的交流
期待中日韓電影更好發展
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認為,電影本身就不是一個區域性產品,而是一個開放性、全球性的產業和產品,我們通過電影的屏幕來了解世界。電影的魅力在于,在人類文明發展和文化發展過程當中,始終以最親近、最形象的方式來溝通各個國家觀眾之間的心靈交流。他希望,在新時代加強各國電影人的交流、電影文化的交流。他認為,中日韓的電影在世界上有它獨特的作用和獨特的力量,去年世界電影史上,從票房來說算是一個里程碑。中日韓電影在世界上有它的影響力,不僅在票房上,也包括獨特的思想、文化。
中國的電影市場有廣闊的舞臺,不僅對中日韓,對其他國家的電影來講都是如此。期待中日韓三國在這樣的活動推動下,在未來有很好的發展。
韓國駐華文化院院長韓在爀表示,他希望今后無論在中韓文化交流,還是中日韓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在質和量上都得到更大的提升。同時,他認為,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應該更多地開展青少年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雙向的,通過溝通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包括文化、藝術、體育、旅游、人文、學術等領域更加廣泛地進行交流。
本報記者 李霞 文/圖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