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成都,自古因商而立,因商而興。從歷史深處走來,進入新時代,成都更因此而光芒四射。在千千萬萬成都人心里,這座城市是鉆石一樣的存在,耀眼、美麗,晶瑩剔透得令人著迷。
為全面打造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拉動經濟穩定增長、回應市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戰略載體和發展引擎,成都決定要持續鞏固西部消費中心、西南生活中心地位,加快建設體現天府文化特色和國際時尚魅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由此,這個本無顏色的鉆石型城市被折射出許多種錦色,我們此前勾勒出的多面“蓉”顏就在其中。
呈現產業“錦”色,記錄“錦”彩時刻;“蓉”顏魅力難擋,風景這邊獨好。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道路上,我們且走且尋,碰觸到一個個充滿智慧的行業眼光、一個個極具活力的企業故事。他們連點成線,以動人的畫面伴隨今日成都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大會逐漸豐滿,再次浮現眼前。今天,就讓我們在多面“蓉”顏里,通過五位首席專家的智慧之光、10家極具代表性企業的活力之色,一起來看看屬于成都的錦彩斑斕。
“錦”色名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消費之于成都,即是這座城市歷久彌新的特色優勢,更是前進的航標。
西漢時期,成都已成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唐宋時期,成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花市、藥市等,更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而到了元明清時期,春熙路等商業街區已經形成。千百年的商業史孕育了成都休閑之都、消費中心的深厚底蘊,塑造了“錦”色斑斕的成都生活鮮明特質。改革開放以來,成都的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消費能級不斷提升,區域消費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斷鞏固拓展,更逐步確定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目標。
當前的成都消費市場如同春風里的百花園,五光十色、姹紫嫣紅。向下觀,市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轉型;向上望,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導下,首店經濟、夜間經濟、體驗式消費等漸趨成熟的新興消費業態活力持續釋放。時代呼喚消費升級、政策回應民眾需求,而在雙方的持續互動中,這座城市正闊步邁向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翹首未來,光芒萬丈!
“錦”彩時刻
2019年12月16日,成都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大會正式舉行。
2019年9月,成都印發了《關于發展全市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升級的實施意見》,在夜購、夜讀、夜覽、夜動、夜食、夜色、夜趣、夜游、夜靚、夜覽十方面給出了明確任務。
2019年4月,成都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實施意見》,鼓勵國內外零售企業在成都開設全球、亞洲、中國、西南等各類首店,同時提出每年發展特色小店超過300個。
2018年11月,成都印發了《打造社區商業消費新場景構建社區優質生活服務圈工作方案(2018-2022)》,提出到2022年,在全市打造社區商業連鎖店超過10000家,成都模式更加成熟定型,成都經驗引領全國社區商業創新發展潮流。
2018年8月,《成都加快建設國際消費城市行動計劃》正式印發,提出要大力實施消費供給提升、消費場景塑造、消費品牌建設、消費熱點培育、消費平臺打造、消費生態優化六大工程,努力將成都建設成為特色彰顯、世界知名的國際消費城市。
2018年1月13日,成都舉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大會,會上討論了關于創新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形成商貿、旅游、文化、餐飲、康養5個千億級消費市場,生活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2月13日,這份意見正式印發。
A
五位首席觀察員
多層面打磨鉆石“蓉光”
消費,一頭連著百姓的衣食住行,一頭連著經濟發展態勢。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成都彰顯國家中心城市的責任擔當,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路上步履鏗鏘。對此,本報五位首席觀察員,憑借智慧多層面打磨成都這枚鉆石,共同托舉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蓉光”。
《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 詹國樞:
錯位競爭
發展5個層次的夜間消費
白天過后,城市依然希望在夜晚“一較高低”。對于活躍夜間經濟,《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本報首席觀察員詹國樞認為,成都發展夜間經濟要與其他城市錯位競爭,跳出“休閑”“美食”等傳統的城市夜生活標簽,并借用其著作《感官消費》中的觀點為成都支招,“要通過從味覺、觸覺、嗅覺、聽覺、視覺5種感官切入,發展5個層次的夜間消費。”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 楊繼瑞:
主動發力
將便利店經濟融入到建設浪潮
便利店是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業態,是滿足人們便利消費需求、服務民生的重要載體。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本報首席觀察員楊繼瑞認為,成都應將便利店經濟融入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浪潮中,“要從結合特色街區打造、夜間經濟的發展等做好整體和階段性規劃,對現有的一些零售商業場所進行改造、提檔升級,創新便利店要素供給,以及規范便利店的服務質量,構建便利店商品的追溯制度、下架制度等方面主動發力。”
《人民日報》社會版主編 李智勇:
創新思路
特色小店經濟是對社會共同記憶的傳承
如果說,“首店經濟”體現的是一座城市的國際范和高端商業品質,那么立足城市歷史文化底蘊及資源稟賦而提出的“小店經濟”,則體現的是城市的人情味,是對社會共同記憶的傳承。此外,“小店經濟”作為成都高質量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的創新思路,更有經濟學上的價值值得探討。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智勇就如此認為,“特色小店不小,而且能做一篇很大的經濟文章。”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 霍偉東:
城市特質
綠道經濟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賦能
如何走出符合成都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道路?公園商業這種創新模式就符合成都城市特質。因為成都是公園城市概念的首提之地,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長的綠道體系為商業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載體。對此,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本報首席觀察員霍偉東認為,成都應發揮綠道經濟對文體旅工商農的復合功能、創新綠道經濟帶動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提升天府綠道對生態的保護作用,打造綠色生態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李霞:
資源稟賦
成都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大有可為
在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霞看來,立足現實,成都有堅實的消費基礎、難得的創新基因以及多元的應用場景,立足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中國特色消費型城市大有可為。她分析說,“消費傾向和消費重心逐漸向發展型和服務轉移,表明成都市居民的消費需求逐步邁向更高層次,為擴大消費提供了動力支撐。同時,首店經濟、夜間經濟、體驗式消費等漸趨成熟的新興消費業態激發了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則為擴大消費提供了保障。”
[1] [2] 下一頁 尾頁-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