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邏車里的“大事” 青羊警方創作12分鐘微電影悄然走紅
“民生小事,雞毛蒜皮,但它本身就是百姓的大事”
你眼中的警察是什么樣的?
是街頭追逐的熱血酷炫,還是燒腦懸疑的抽絲剝繭,抑或是身輕如燕的矯健拳腳,或者槍法如神的槍戰狙擊?但事實上,或許并不都是這樣。
近日,一部來自成都青羊區警方創作的12分鐘微電影《巡邏車》悄然走紅。該部微電影將故事空間放在了日常的巡邏警車內,通過警車后座的不同當事人,以及一老一小兩位處警民警真實演繹,展現出了一個更加真實的基層民警工作日常。
“其實更多的是民生小事,雞毛蒜皮,但它本身就是百姓的大事,巡警的工作也并不是那么熱血刺激酷炫,但它卻是警察和百姓的紐帶。”片中主演,從警27年,現任職蘇坡橋派出所教導員的老警察潘自臣說。
12分鐘微電影 故事全部來自于現實警情
沒有多余的臺詞,沒有酷炫的鏡頭,一臺警車,一個機位,甚至是一個景別。在一臺警車內,兩位師徒民警,與后排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上車的“乘客”,上演著不同的城市故事:嚴肅的、緊張的、離別的、流淚的、搞笑的……
近日,一部12分鐘微電影《巡邏車》悄然走紅,通過多個不同的處警故事,真實地展現了現實巡警的工作日常。與不少人想象中的警察形象不同,這里沒有驚險刺激的沖鋒陷陣,更多的是生活小事,溫情綿柔。
該片由成都公安青羊分局策劃,編劇、攝制。其主創人員包括導演、編劇、主演在內基本全是真實的警察。導演戴成介紹,當下不少人對于警察的印象其實都是來自于銀幕上的警匪片。突擊攻堅、熱血酷炫的特警,心思縝密、斷案如神的刑警,還有聳人聽聞、反轉燒腦的奇案,著實好看,但未免讓人覺得遙遠且少了些煙火氣息。
“更多的警察其實是默默無聞的在做著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接觸到的也并不都是驚天大案,《巡邏車》中的警察,正是千千萬萬基層民警的縮影,也是曾經在巡警崗位上的自己。”戴成曾在巡警崗位工作,其介紹,片中的故事全部來自于真實的現實警情。
“導演、編劇、主演都是在巡警和基層派出所崗位上工作過的,從策劃到拍攝這部影片整個過程都非常接地氣,十來分鐘的影片就是最真實的巡警日常。”一起參與劇本策劃工作的宣傳民警唐晨念、李超說。
巡警工作日常
“雞毛蒜皮,卻是警民之間的紐帶”
從巡警轉入宣傳民警的馮笠是這部微電影的編劇之一,他介紹,在現實生活中群眾遇到突發事件時,第一時間撥打的電話就是110。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文藝作品中的警察要么被塑造為高大上的楷模,要么承載著對抗暴力陰暗的功能,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公眾認知的斷層。我們更希望把真實案例通過電影鏡頭展現,打破千篇一律的格局,彌合這類斷層。”馮笠說。
片中主演,從警27年現任職蘇坡橋派出所教導員潘自臣自警校畢業就開始在巡警崗位,干了18年,后面又在派出所和巡警之間來回了幾次,對于片中所述,其介紹,自己也經歷過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很多年輕民警可能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覺得當警察就是要辦大案,熱血、追車、激情,但事實上并不都是這樣。”
“其實更多的是民生小事,雞毛蒜皮,但它本身就是百姓的大事,巡警的工作也并不是那么熱血刺激酷炫,但它卻是警察和百姓的紐帶。”潘自臣說,“但看起來是小事,不過當我們脫下警服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來看,生活中很多時候,確實有無助,希望得到幫助,而老百姓不知道找誰,只有找警察了。對他們來講,‘小事’其實就是‘大事’,警察的出現,對他們是一種安慰。因為至少有人在幫他。”
“奇葩”警情
有人給孩子喂奶也向警察求助
在這部微電影中,展現了多個啼笑皆非又溫暖感動的警情故事。比如,有精神異常的“神盾局特工”、“扯皮的Tony老師”、“出走的女裝男主播”,又比如“壓力下哭泣的上班族”,以及“要投訴你違法男”。
而事實上,這都是現實警情中時常都能碰到的。潘自臣介紹,自己就曾經歷過多起讓人無奈的警情,“父母大意說孩子不見了,找了大半天發現孩子就在小區,還有的報警車被盜了,動用了大量警力,偵查發現,他其實是喝醉酒忘記停哪里了。”
潘自臣介紹,巡警需要24小時在崗,民警會分成若干班組進行輪班,沒有警情的時候需要在街面巡邏,有警情指令的時候就需要快速的前往處警,“因此與老百姓其實是接觸最多的,老百姓有什么事可能也是第一時間打110或則派出所值班電話求助警察。”
“不過,有些警情卻并不屬于公安機關的職責范疇。”潘自臣向記者舉了兩個所上近期遇到的“奇葩”警情,“有個警情是女子給孩子喂奶,說沒有奶出來,問民警該怎么辦,而接警員其實還是一個未婚的男警員,一時間也不曉得該咋辦。”
“另一個是有人在街面上內急了,找不到廁所也打報警電話,求助警察尋找最近公廁。”潘自臣說。
微電影走紅,潘自臣也成了警隊的“明星”,同事夸他演技好,他回笑道,“本色出演。”的確是這樣,片中的潘自臣正是現實基層民警的模樣。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