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尿救人醫生:高空有急智,人間秀恩愛
有張紅這樣的醫生,是廣州的福氣。
萬米高空,因病無法排尿的老人隨時可能膀胱爆裂,危及生命。情急之下,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華僑醫院)介入血管外科醫生張紅口含導管,吸了37分鐘,吸出了老人膀胱中約800毫升的尿液,老人最終轉危為安。這段吸尿救人的視頻被上傳至網絡后,網友爭相轉發,中外多家媒體跟進報道。“吸尿救人醫生”張紅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老張紅了。
采訪那天,跟著他在醫院里走了一圈,一路上盡是各種打招呼的人,有醫生,有患者,還有來醫院開展檢查、學習交流的人……拉著他就握手,并且自豪地向旁邊的人介紹:“這個是張紅啊,就是在飛機上吸尿救人的那位英雄!”
此時,老張總是雙手作揖,不好意思地說:“過獎了過獎了。”太太則是在旁邊一臉笑容,瞧著老張的眼神都是喜悅的。
此番場景,不禁讓人想起日前張紅講到“吸尿救人”對他的影響時提到的:“太太不親我了!”對比之下,方覺得那不過是笑談。
“要問吸尿救人這件事對我的生活有沒有影響,還真有,那就是我更注意形象了!”張紅告訴記者。
“以前不太注意形象,隨便穿,反正每天一到醫院就得套上白大褂。現在不行啦,每天出門太太都要認真幫我打理,因為不管是在路上,還是各種會議、聚會上,大家動不動就拉著我拍照,那必須得注意形象啊!”
還有,病人也更多了,大家都來找這位醫者仁心的“大帥”,即便不是他親自做手術,能給個意見也讓人安心。
“患友非常多,對我都非常好,都來幫襯我。”張紅感激地說。但隨之而來的是,張紅回家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他跟同事待在一起的時間比跟我多得多。”太太說。
問起張紅夫婦今年春節打算在哪兒過?“那必須是廣州啊,做醫生30年,只有一年不在廣州。要值班啊,不敢走太遠,即便是春節,也得天天回科室查房。”
“我跟他結婚快30年了,春節他只跟我回去過一次梅州。出去玩就更甭想了,總計劃著幾家人春節一起出去走走,但沒有一次實現過。”
“我是很有意見的。”太太說。
“注意素質。”那邊,老張趕緊說。
太太笑了:“有意見也沒用,心疼還來不及。他每天早上8點準時到醫院,晚上什么時候回來就不知道了,就是回來了也隨時可能被叫回去。”“病人不會請假,所以醫生也不能請假。”老張認真地說。
要拍夫妻兩人的合照,“段子張”再次上線:“你還不趕緊往我懷里撲過來?”“有外人呢,你能不能正經點?”太太紅了臉。“他就是這樣,沒皮沒臉的,在家就是想發火,都發不起來,他總是有各種話讓你熄火。”在場的記者猝不及防地吃了一把狗糧。
這就是醫生老張。平凡憨厚,默默無聞,但關鍵時刻,身邊有他就能救你一命。有這樣的人在,就是廣州人的平安之福。
愛廣州
生活,在宵夜的煙火里,
在花市的熱鬧里
“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大雪紛飛,我在南方的艷陽里四季如春”。作為一個在廣州生活了40年的“新廣州人”,張紅直感慨:“廣州的氣候實在太好了!”
1979年,15歲的張紅跟著父母來到暨南大學,“剛到廣州時不會講粵語,但從沒覺得有什么不便,廣州人的寬容、隨和讓人如沐春風,像這里的天氣一樣。”
這是溫暖的廣州。
那會兒過年總要跟著父母去逛花市,“花市很簡陋,就是一個簡易的大棚,花的種類也不多,但母親很喜歡花,每次都要買一大束花,回家插瓶,滿屋都是春色。”
盛開的鮮花消弭了一年的辛勞,也豐富了新年的希望。對廣州人來說,花市里的年味總在記憶中歷久彌香。
提起花市,“印象最深的是兒子2歲時。”太太黃東紅說。后來張家添丁添口,張紅夫妻倆帶著父母兒子一起去逛花市,那是唯一一次一家五口整整齊齊去逛花市,兒子騎在老張的脖子上,笑得那么開心,到現在23年過去了,那個場景還在黃東紅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如今花市的規模和品種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是年年都去逛花市,就是全家人再難湊到一起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