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脈絡學指引微血管病變防治
這項歷時十多年的研究,由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山大學、河北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合作完成。他們構建了新理論——脈絡學說,用以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人員分析了3.3萬多條數據,揭示出微血管病變的中成藥干預機制,并采用國際公認的循證醫學研究,證實了中成藥可有效解決4大臨床難題。
自2005年始,吳以嶺團隊依托兩項國家“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圍繞微血管病變,分別從理論、機制、臨床3個方面開展研究。
“大家都知道經絡學說,但是沒人知道脈絡學說。‘脈’,中醫叫血脈,實際跟西醫的血管在解剖學上是一個東西。脈絡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微血管、微循環。”吳以嶺介紹。
所以,要解決微血管病變,就要從“脈”入手。吳以嶺構建起脈絡學說,并提出了該學說的核心理論——營衛理論。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臨床辨證、診斷標準、用藥規律,形成了一個理論體系來指導臨床,特別適用于防治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發癥這些重大疾病。國家“973”計劃專家組評價:“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于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
有了創新理論,研究團隊對既往研發的3個“通絡”中成藥:通心絡、參松養心、芪藶強心膠囊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在微血管病變過程中,微血管內皮細胞是核心和啟動因素,因此,保護內皮細胞是解決微血管病變難題的核心機制。國家“973”計劃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研究“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采取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的隨機、雙盲、多中心、安慰劑平行對照的循證醫學研究,證實這3種藥物可有效解決4大臨床難題。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梗無再流,可縮小心梗面積、改善心功能,療效提高20%,在解決國際心血管界這一難題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減少室性早搏的同時改善心功能,為這一國際臨床難題提供新的治療藥物;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在減少室性早搏的同時能提高心室率,填補了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在西醫國際標準化治療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提高臨床療效16%,減少復合終點事件發生率。
國家“973”計劃驗收專家組稱,該研究“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范”。國際同行也給予高度評價。《自然·綜述心臟病學》《循環研究》等對團隊開展的循證研究給予肯定性評述。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上的芪藶強心膠囊論文,被評為該雜志年度學術亮點。編輯部評論稱,讓衰竭的心臟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啟示。《新英格蘭雜志》副主編安東尼教授評價,芪藶強心臨床研究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結果。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