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開啟“數九天” 成都中醫開出“養生方”
昨日迎來冬至節氣,正式開啟傳統的“數九”,逐漸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不過,冬至也是一個特別適宜養生冬補的節氣,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至養生,古來有之”,例如冬至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養生,認為能起到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減少疾病的作用。那么這一時段,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科學地守護健康呢?市衛健委中醫處開出一份“養生指南”。
起居方面
早點睡,晚點起
冬季陽氣潛伏,陰氣偏盛,夜間尤甚,故古人主張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古時候早臥是指太陽落山睡覺,晚起是指太陽出來起床,所以冬天賴床也是有理有據的。
防寒保暖
冬至后氣溫逐漸降至全年最低。寒性凝滯,損傷陽氣,使全身經脈氣血運行遲緩,容易出現經脈阻滯不通,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癥狀,因此冬季養生尤其要保暖,特別頭部和足部,所謂寒從腳下起即是此理。
首先應增添足夠的衣服,避免皮膚外露,必要時可戴帽子。其次是泡腳,冬季用艾葉、桂枝、干姜等溫熱藥物熬湯泡腳可以起到溫經活血的作用。
多曬太陽補充陽氣
頭頂百會穴是諸陽之會,背部督脈是陽脈之海,頭頂及背部曬太陽是養陽最好的方式,曬太陽能促進鈣的吸收,預防骨質疏松。特別是老人和小孩,老人陽氣不足,小孩陽氣未充,均應多曬太陽補充人體陽氣。
飲食方面
飲食進補應遵循“秋冬養陰”和“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總原則,因人而異,不同體質選擇不同的進補方法。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兒童、氣血不足的女性及亞健康狀態的成年人:均可選擇補而不膩的食物,如豬蹄、動物的筋腱、排骨等,煲粥時可適當加入黑木耳、銀耳、百合、枸杞、黑芝麻等養陰而不滋膩之品。
痰多、皮膚油、大便粘、體胖的痰濕體質者:可選用白豆蔻、薏苡仁、白扁豆煮水或煮粥;陳皮、砂仁、厚樸、玫瑰花泡茶飲;白蘿卜涼拌、煮湯等均可除痰化濕,改善體質。
手足冷、胃寒、慢性腹瀉、夜尿頻的脾腎陽虛、氣血虛體質者:可于冬季進食當歸生姜羊肉湯以溫陽補血。
此外,冬季食補還有個好搭檔——“堅果”。堅果營養價值非常豐富,主要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膽固醇;堅果還含有大量蛋白質、礦物質、纖維素、維生素E,可對抗衰老。當然,因為堅果高熱量、高脂肪,應作為輔食補充,切勿過量。
運動方面
冬季氣溫低,血管肌肉收縮,血液粘滯,關鍵靈活性降低,劇烈運動易發生損傷,故應選擇運動幅度小的運動,如快走、慢跑、太極、八段錦、瑜伽等,運動前還應熱身,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
提醒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及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清晨運動并不是最佳的時間,易使氣血運行不暢及呼吸不利而誘發或加重疾病,這類人群可選擇傍晚進行鍛煉。
預防疾病方面
冬至是陰陽二氣自然轉化的節點,小寒、大寒是最冷的時節,哮喘、心臟病、高血壓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會加重,“中風、心梗、哮喘”的患者增多,心肺疾病的患者應注意保暖、避免過咸過油膩的食物、適度的運動、堅持服藥,也可酌情行三九貼、艾灸等中醫外治養生預防治療。
同時,冬季咽喉、支氣管成為“重災區”,特別是常常誘發呼吸道癥狀。中醫防治的方法主要在于補肺潤肺、健脾補腎、扶正祛邪等。根據中醫“治未病”理論及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選用不同的補肺潤肺、排毒解毒的藥材茶飲、內服等增強機體抵抗力。
本報記者 王靜宇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