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持續建設大通道 將推進西(寧)成(都)鐵路盡快開工
馬上就到2020年了,新的一年,你是否已經有了新目標?
對成都而言,接下來的目標已經相當清晰——12月26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舉行,審議通過《中共成都市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建立完善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現代治理體系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在這份萬字的文件里,可以發現成都在各個方向設立的“小目標”,比如如何發揮重大項目的勢能,全面提升城市引領力輻射力帶動力等等。
這些目標有什么意義,將如何實現?昨日,記者采訪成都市發改委,解讀《決定》背后的高質量發展邏輯和城市未來圖景。
關鍵詞 區域
做強成渝相向發展支撐
2019年,成都的重點工作還離不開一個關鍵詞——“一干多支,五區協同”。
《決定》特別強調,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成都必須強化區域發展極核支撐,深化區域協同城鄉融合,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提高城市承載能力。這也是成都市發展和改革的重點工作內容——增強區域合作效能提升經濟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
市發改委表示,接下來成都將高質量推進東部新區建設,做強成渝相向發展重要支撐,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現代化新城。推進主體功能區差異化發展,做強成都“主干”。
比如,在推動“東進”的同時,“南拓”積極打造經濟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經濟開放高地,以“雙核四帶”為引領聯動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西控”以綠色協調發展為主題,創新生態價值轉化新模式,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北改”以開放為主題,加快創建城市有機更新示范區,建設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建設開放型經濟融合發展的大港區和服務“一帶一路”的裝備制造基地;“中優”以共享為主題,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品質,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
關鍵詞 產業
優化城鄉空間布局
《決定》還特別提到,成都要堅持產業生態圈理念,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市發改委解釋,創新經濟工作組織方式,是協同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載能力的必然要求。成都市管理服務人口超過2100萬人,城市規模不斷擴張,面臨資源要素約束和環境容量趨緊的雙重壓力,原有的經濟工作組織方式難以容納、孕育新的經濟活力,勢必倒逼城市空間結構、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和運行機制產生深刻變革。產業功能區建設從小尺度上推進產城融合、推進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從大尺度上優化城鄉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是通過城市規模效應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增強中心城市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的重要路徑。
針對成都產業發展情況,市發改委還提到,要建設高品質產業空間,堅持“專業機構、資源平臺、價值再造、三生融合”為定位,服務產業功能區提質,以專業化為根本,以融合化為路徑,以市場化為導向,打造高品質產業空間,加強國有平臺公司、專業運營機構、行業領軍企業合作,打造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空間。
另一方面,成都也要全面制定產業功能區職責任務清單、賦權清單“兩張清單”,促進產業功能區市場化運行和專業化服務。
關鍵詞 項目
實施1000個重點項目
《決定》提到,成都將建立新發展理念貫穿重點工作、重大項目、重要環節的檢視制度,完善“三重”工作落實新發展理念督查問效機制。
的確,在過去一年里,幾乎每個月,你都能看到城市推動“三重”工作的新進展。
在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看來,創新經濟工作組織方式,是更好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類別需要不同的經濟工作組織方式,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將集中力量辦大事與鼓勵分布式創新結合起來,打造有利于新產業培育的生態環境,降低個人和企業創新門檻。”
接下來,成都將堅持以項目為中心組織經濟工作,不斷擴大有效投資,確保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以上。具體而言,將準確把握國家在先進制造業、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動向,加快策劃一批補短板、強功能項目,爭取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重大項目庫,實施1000個重點項目,重點引進一批百億級重大項目。
比如,加快推動四向鐵路大通道等179個重大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持續推動陸肖站、梓潼宮站等14個TOD綜合開發示范項目建設。
又比如,加快實施一批引領性、支撐性重大產業化項目,積極推動紫光成都存儲器制造基地、京東方健康產業園、新希望全球控股總部等614個重大產業化項目。
同時,進一步優化服務夯實投資底盤,深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各項制度改革,進一步釋放體制機制創新紅利。狠抓投資環境激發投資活力,解決“不愿投”的問題;狠抓全鏈條管理服務提高投資針對性和精準性,解決“投什么”的問題;統籌抓好要素保障提升投資有效性,解決“怎么投”的問題。
“確保在提升城市投資吸引力、投資質量和精度上取得新突破。”上述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成都將按照“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原則,落實支持保障重點項目的20條政策措施,用好地方專項債券額度提前下達的機遇,帶動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補短板、惠民生領域。
關鍵詞 開放
將推進西(寧)成(都)鐵路盡快開工
開放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決定》提到,對成都而言,必須主動服務、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立體全面開放新格局。
市發改委表示,下一步成都要以國際門戶樞紐建設,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比如,高水平建設國際門戶樞紐,推動互聯互通、聚勢賦能。持續建設大通道。推動隆昌-黃桶-百色鐵路建設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近期建設內容,爭取沿江高鐵2020年全線開工,推進西(寧)成(都)鐵路盡快開工,抓緊完成川藏鐵路前期工作,確保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全面竣工,結合東部新城建設打造成渝城市群綜合交通樞紐,力爭將成渝中線高鐵納入新時代鐵路中長期規劃及十四五鐵路規劃。持續優化大平臺。
此外,成都也要發揮“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功能,全面啟動國際多式聯運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國別合作園區和中歐合作試點城市建設,推動中國-歐洲中心上升為國家級對歐合作平臺。持續發展大經貿。積極培育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以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川桂產業合作示范園等抓手,拓展與廣西、貴州、云南等省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合作。確保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記者 葉燕 鄒悅)
原標題:《決定》里的“小目標”如何實現? 市發改委解讀《決定》背后的高質量發展邏輯和城市未來圖景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